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下图是8月的某一天示意图,其中M点为晨昏线与80°纬线的切点。读图回答问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________;用在图中画出夜半球。

(2)该日,地球上的极夜范围为________。晨昏圈与纬线

圈切点的纬度在一年中最低为________。

(3)南京今后3个月内的昼夜状况及变化趋势是______。

(4)关于图中各地此时出现的现象,可信的是________。

A.a地旭日东升

B.b地地球自转线速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C.c海域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D.d地盛行西北风

E. e地草木茂盛

解析:第(1)题,由该图为8月的某一天可知,太阳直射北半球,又知晨昏线与80°纬线相切,说明80°N及以北出现极昼,由此得出太阳直射10°N,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为30°W,据此可知太阳直射经线为120°W。第(2)题,该图所示日期,太阳直射10°N,地球上的极夜范围为80°S及其以南地区。晨昏线与纬线圈的切点在一年中的变化范围为极圈与极点之间,其最低纬度为66°34′。第(3)题,今后3个月内,太阳直射点将向南移动,并由北半球移向南半球,所以其昼夜状况及变化趋势是昼渐短夜渐长。秋分日前,昼长夜短;秋分日后,昼短夜长。第(4)题,此时,太阳直射北纬10°,a地位于昏线上,正值日落,所以A项不可信;地球上任一地点的自转线速度没有季节变化,所以B项不可信;图中c海域为北印度洋,此时受西南季风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所以C项可信;d地为地中海气候区,此时当地为冬季,当地受南半球西风带控制,盛行西北风,所以D项可信;e地为非洲南部草原,此时当地为干季,草木枯黄,所以E项不可信。

答案:(1)(10°N,120°W) 画图略。

(2)80°S及其以南地区 66°34′

(3)昼渐短夜渐长。秋分日前,昼长夜短;秋分日后,昼短夜长

(4)CD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省)、文综 地理部分 题型:069

在人类社会近现代发展史上,出现过世界科技与经济中心的转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624年英国专利法)第六条规定,今后对任何新产品的真正第一个发明人可以授予在本国独占制造该产品的专利证书和特权。在授予专利证书和特权后,其他人不得使用。

--摘编自汤宗舜等《专利法》

1662年,英国查理二世颁发特许状,成立促进自然知识研究的皇家学会。……鼓励并协调全国各专业的成果,以搜集可能增进科学知识的各种资料。……1754年,“技艺、制造业及商业奖励会”成立,该会为已被确定的成就提供金钱、奖章和其他报酬。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立宪君主制,并以此淘汰了已成为社会发展桎梏的绝对君主制。

--马克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据统计,某工业大国在1870年至1900年,小学生人数由690万增加到1500万。1900年,每1万人口中平均有大学生31.4人,把其它主要国家远远甩到后面。按照同一比例,德国有8.3人,法国有7.6人,英国只有6人。

--摘编自呈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都是在英国发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是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虽然也有一些重要的发明,但内燃机、柴油机、发电机和电动机等的发明和改进,却大部分是德国人干的;而环锭纺织机、缝纫机、打字机、白热丝灯和电话,以及“泰罗制”的科学化生产管理方法,则是由这一工业大国发明的。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四2006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也步入了一个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重要时期。”“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只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下图中中国与创新型国家在科技诸方面的比较

  如下表中中国与B国GDP及三大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比较

(1)

一艘海轮于2006年1月5日上午8时(当地区时)从B国港口城市②起航,经过28天13小时到达A国港口城市①,到达时当地区时为:________月________日________时。该海轮起航时,阳光洒满海面,海轮的影子朝向________方向。

(2)

为节省燃料,海轮一路上尽可能顺洋流沿最短航线航行,在B国沿海航行时助航的洋流名称是:________。假定海轮旗帜的飘向只受盛行风向影响,则整个航程中旗帜飘向的变化依次为________。

(3)

试分析图乙中阴影区所示城市带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4)

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在17~18世纪成为世界科技中心的因素。据此分析评价政治对科技的影响。

(5)

上述材料中的“某工业大国”指的是哪一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科技经济中心逐渐从英国向该工业大国转移,根据材料三比较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6)

运用政治、经济常识分析,推动世界科技与经济中心转移的关键因素,及其对我国产业发展有哪些启示。

(7)

运用发展的观点,依据世界科技与经济中心转移的事实,论述我国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山东省胜利油田一中2012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题型:069

自然地理部分

地图能力测试题

自然地理部分

1、地图能力测试题

S市所在国家是________,地形区为________。三幅图中比例尺最小的是________,空间范围最小的是________(以图中城市字母代表)。

2、地球运动知识能力测试题

崇拜太阳是世界上许多民族的传承文化。某河流漂流探险队,希望能在90天的时间里都有太阳神的保佑进行漂流,即正午时分都在无日影的环境下漂流。他们应在本题中哪条河流进行漂流(河流名称)?漂流从哪天开始,哪天结束?请简述理由。

3、大气环境知识能力测试题

“飓风”在《地理词典》中注释为:“泛指其有狂风的任何热带气旋及风力达到十二级的任何大风”。在本题提供的“飓风移动路径”图示中,飓风登陆时,陆地沿海吹什么风向的风?在本题提供的另两幅地图所示地区是否也具有此现象?

4、陆水环境知识能力测试题

S市所在地区河口,中间有一狭长岛屿把河口分为南支和北支,北支水深0-2米,南支水深5-7米。专家预测若无人为力量干预.该岛将可能与北岸陆地相连。

请说出该岛屿的名称及成因,并解释南支比北支的河水深的原因。

南支河水已经很深了,为什么年年还需要进行人工疏浚?请说明理由。

S市所在地区河口水文站的计量数据表明,近十几年来,该河输沙量较历史水文资料有明显减少,试分析其原因。

5、自然资源知识能力测试题

S市所在地区的东南海域有该国最大的渔场,试分析该渔场形成的主要原因。

6、灾害地理知识能力测试题

2011年3月11日,人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发生了8.8级地震,此次地震引发了福岛核电站严重的核泄漏,S市一位投资海水养殖的朋友打电话咨询,担心海水污染会影响到S市海域。我们应用哪些海洋知识可以帮助他打消顾虑,放心把海洋养殖事业搞下去?

人文地理部分

7、人口、民族及文化景观知识能力测试题

Y市所在国家的主要居民为________(民族)人,该民族属于________色人种,该民族主要分布在________(大洲的区位)。

试分析Y市所在国家的人口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8、聚落及城市化知识能力测试题

读图分析Y市和S市港口的区位有何不同?近年来S市港区逐渐向河口及南部海湾中的岛屿迁移,其他国家的这类港口也有同样的发展趋势。试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9、工农业生产知识能力测试题

S市郊区是传统的棉花产区。早在七百多年前,这里的松江府就成为该国的棉纺织中心,到了近现代S市发展成为该国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1952年该市郊区棉花种植面积达216.5万亩,而1990年仅为19.4万亩。试分析S市郊区棉花种植面积迅速减少的原因及该地区种植优质棉花的不利气候因素。

10、地域联系知识能力测试题

Y市国家境内一运河是沟通印度洋与大西洋间的海上航运捷径。请在下图(左上图)中描出该运河并加注该运河的名称;在世界地图上绘出由黑海航经土耳其海峡、该运河、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至日本的海上航线。

11、旅游地理知识能力测试题

旅游业是Y市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请你举例说明该国家发展旅游业的优势资源条件。

台湾游客赴S市相邻地区旅游,多数人都要去拜谒________,请你说出他们前往的理由。

12、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知识能力测试题

Y市国家的长绒棉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0%,产区光热充足、水源丰富、土壤肥沃。但是,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这里土壤肥力在下降;沿河土地盐渍化加重;河口的海岸线后退,最大的后退距离达1-2千米;河口近海地区的鱼类资源也在减少。试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0-2011学年陕西省、西工大附中高三第五次适应性训练文综地理卷 题型:选择题

某地理爱好者在我国某城市固定地点观察日落景象,每次他都用相机多次曝光后再将多幅影像叠加起来,形成一幅日落轨迹图。依上述拍摄手法,他在某天(地方时18时1 7分日落)拍摄日落轨迹Yl,经过一段时间后的某日(地方时18时38分日落)在原地又拍摄了一次,得到日落轨迹Y2,将两次的日落轨迹重叠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若他第一次拍摄日落轨迹那一天的正午太阳高度是67°,则该地纬度最接近

A.40° N                  B.35°N

C.26° N                  D.19°N

2.他两次拍摄日落轨迹的日期可能分别是

A.4月5日、5月4日         B.7月1日、8月1日

C .9月10日、1 0月9日      D.11月8日、1 2月10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某地理爱好者在我国某城市固定地点观察日落景象,每次他都用相机多次曝光后再将多幅影像叠加起来,形成一幅日落轨迹图。依上述拍摄手法,他在某天(地方时18时1 7分日落)拍摄日落轨迹Yl,经过一段时间后的某日(地方时18时38分日落)在原地又拍摄了一次,得到日落轨迹Y2,将两次的日落轨迹重叠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若他第一次拍摄日落轨迹那一天的正午太阳高度是67°,则该地纬度最接近


  1. A.
    40° N
  2. B.
    35°N
  3. C.
    26° N
  4. D.
    19°N

2.他两次拍摄日落轨迹的日期可能分别是


  1. A.
    4月5日、5月4日
  2. B.
    7月1日、8月1日
  3. C.
    9月10日、1 0月9日
  4. D.
    11月8日、1 2月10日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