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六千多年前可以生产黄铜吗

铜合金是人类最早认识并使用的金属合金材料,因成分不同可分为青铜、黄铜、白铜等。其中黄铜的机械性能和耐磨性能都很好,可用于制造精密仪器、船舶的零件、枪炮的弹壳、阀门、水管、空调内外机连接管和散热器等,另外,黄铜敲起来声音独特,东方的锣、钹、铃、号等乐器,还有西方的铜管乐器都是用黄铜制作的。因此,黄铜成为当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铜合金。

根据文献记载,黄铜从明代嘉靖年间开始代替了青铜,成为铸造钱币的主要材料,这是我国铸币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转折,也表明到明朝中叶铜锌合金技术才发展成熟。为什么黄铜的优点这么多,但是这么晚才被广泛利用呢?

原来,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铜的冶炼早在三四千年前的青铜时代便被古人掌握,而金属锌的冶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氧化锌在950℃—1000的高温时才能较快地被还原成金属锌,而液态锌在906时已经沸腾,所以还原得到的金属锌以蒸气状存在。在冷却时反应逆转,蒸气锌被炉中的二氧化碳再氧化成氧化锌,因此要得到金属锌必须有特殊的冷凝装置。这是金属锌的使用比铜、铅、锡、铁的使用晚得多的原因,也是黄铜铸币出现较晚的原因之一。

但是,在距今五六千年的几处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目前中国最早的黄铜器,这些也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人工冶炼金属。比如,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了一块半圆形黄铜片和一块黄铜管状物,距今67006000年;陕西渭南北刘仰韶文化晚期遗址发现长条形铜笄,为黄铜热锻组织,含锌30%左右,距今5000年左右;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发现龙山文化时期的黄铜锥,距今43003800年;山西绛县周家庄遗址发现了龙山文化时期的铜镍锌三元合金铜片,距今43003800年。

这一系列的惊人发现使我们不禁要问,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就已经掌握黄铜生产技术了吗?

有学者利用孔雀石和菱锌矿混合,进行模拟实验,最终得到锌含量20%以上的黄铜产物,这项工作从技术上解释了早期黄铜的产生。但是模拟实验使用的是湖北大冶铜绿山和云南会泽者海菱锌矿,这种铜锌共生矿是否在黄河流域容易获取值得商榷。

还有学者提供另外一种方案,即先冶炼铜矿石得到红铜,然后再和菱锌矿混合冶炼得到黄铜。然而这不仅在工艺上远比冶炼孔雀石与菱锌矿的混合矿复杂,而且难以解释,何以在发明冶炼红铜后,要选择外观普通的菱锌矿,而不是锡矿石或者具有金属光泽的方铅矿作为冶炼合金的矿料。从孔雀石冶炼红铜,不仅要求保持还原气氛工艺条件,而且要求更高的炉温。在仰韶文化陶器技术条件下,能否试行,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上述方案都建立在使用两种以上的矿物混合冶炼得到黄铜产物,冶炼过程复杂,技术要求高。在金属冶炼技术刚刚出现的时期,古人如果能掌握如此复杂的冶炼程序,为何在将近两千年的时间里,黄铜生产技术没有发展下去?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那么有没有一种矿物直接可以被冶炼成黄铜呢?有学者提出了早期黄铜很可能是采用锌孔雀石一类矿物冶炼而成,这种矿物颜色翠绿,具针状或纤维状结晶,十分有特色,易引起古人关注,它的铜锌比例在2312的范围,理论上可以冶炼出锌含量在20%以上的黄铜。但这需要未来用实验证实。

早期黄铜器是我国人工冶炼金属最早的例证,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早期铜器极有可能是古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偶然得到的,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并没有充分掌握黄铜合金的冶炼方法。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由于黄铜机械性能和耐磨性能都很好,其在明朝中叶就开始代替了青铜,被人们广泛使用。

B.液态锌还原金属锌,必须在不能被二氧化碳再氧化成氧化锌的特殊的冷凝装置中进行。

C.中国最早的黄铜器产生于距今五六千年的黄河流域,这一发现有待进一步研究。

D.用孔雀石和菱锌矿混合可冶炼出黄铜,但不能完全证明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已掌握了黄铜生产技术。

E.有学者提出,按2份或1份铜混合3份或2份锌,能够冶炼出锌含量在20%以上的黄铜。

2关于“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并没有充分掌握黄铜合金的冶炼方法”的论据有哪些?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文章有哪几处设问句?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全文看,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科学态度?并联系实际谈谈对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3分,答D2分,答E1分;答AC不给分。

2①冶炼黄铜需要的金属锌必须有特殊的冷凝装置才能得到,这种技术较晚才出现;②虽然黄铜可利用孔雀石和菱锌矿混合冶炼得到,但是这种铜锌共生矿不一定在黄河流域容易获取;③虽然先冶炼铜矿石得到红铜,然后再和菱锌矿混合冶炼可得到黄铜,但是冶炼过程复杂,技术要求高,并且在仰韶文化陶器技术条件下,还没有证据证明那时已掌握冶炼红铜的技术。

3①介绍黄铜的优点后,于第二段末用一设问句引起人们对优点很多的黄铜这么晚才被广泛利用的思考。②在说明考古出土的黄铜器挑战人们的常识后,于第五段用一设问“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就已经掌握黄铜生产技术了吗”激起人们探索的兴趣。③第九段用一设问句“那么有没有……被冶炼成黄铜呢”提出另一种设想,再次引起人们对黄铜冶炼的思考。文章三次运用设问句,把问题一步步引入深处,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

4在几处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黄铜器,是否就可证明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就已经掌握黄铜生产技术这个问题上,作者先质疑,后用两种学者的方案进行了求证,最后认为早期铜器极有可能是古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偶然得到的,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并没有充分掌握黄铜合金的冶炼方法。本文的行文思路表现了作者大胆质疑、小心求证和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这启示我们,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都需要我们拥有大胆的质疑精神,同时,需要小心求证,用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面对问题。

【解析】

1A项,“在明朝中叶就开始代替了青铜,被人们广泛使用”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成为铸造钱币的主要材料”。C项,偷换概念,原文指的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黄铜器,不是“中国最早的黄铜器”。E项,原文限定在“理论上”。

2第三段,“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而金属锌的冶炼必须有特殊的冷凝装置,这种装置在当时不可能有,这是论据一。第六段,“有学者利用孔雀石和菱锌矿混合,进行模拟实验”,这种铜锌共生矿是否在黄河流域容易获取值得商榷,这是论据二。第七段“还有学者提供另外一种方案,即先冶炼铜矿石得到红铜……深入的研究”为论据三。

3第一次用“为什么黄铜的优点这么多,但是这么晚才被广泛利用呢”引起人们的思考。第二次用“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就已经掌握黄铜生产技术了吗”激起人们探索的兴趣。第三次用“那么有没有一种矿物直接可以被冶炼成黄铜呢”再次引起人们的思考。答题时可采用“先分后总”的方法,也可用“先总后分”的方法。

4“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就已经掌握黄铜生产技术了吗?”这是大胆质疑,介绍“模拟实验”“另外一种方案”是小心求证,“早期黄铜器是我国人工冶炼金属最早的例证”这是实事求是地承认考古发现的意义,“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早期铜器极有可能是古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偶然得到的,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并没有充分掌握黄铜合金的冶炼方法”表现了一种严谨的态度。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conclusion that I have _______ from these facts?

A. taken

B. made

C. drawn

D. got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

A lecturer was giving a lecture to his students on stress management. He raised a glass of water and asked the audience, How heavy do you think this glass of water is?

All of the students tried to answer the question, and their answers ranged from 20g to 5OOg.

It does not matter on the absolute weight. It depends on how long you hold it. If I hold it for a minute, it is OK. If I hold it for an hour,l will have an ache in my right arm. If I hold it for a day, you will have to call an ambulance. It is exactly the same weight, but the longer I hold it, the heavier it becomes.

If we carry our burdens all the time, sooner or later, we will not be able to carry on, because the burde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heavier.

What you have to do is to put the glass down, rest for a while before holding it again.

We have to put down the burden periodically(定期地;周期性地),so that we can be refreshed and are able to carry on. Otherwise I think that we will break down on the half way and cant realize our dream as we planned.All of us should really keep this in mind.

Before you return home from work tonight, put the burden of work down. Dont carry it back home. You can pick it up tomorrow.

Whatever burden you are having now on your shoulders, let it down for a moment if you can. If you do like this, you can greatly improve your work efficiency(效率) and life quality.

Life is short; lets enjoy it to the fullest.

根据短文内容完成表格,一空一词。

Title

How to relax ourselves

Theme

Put down the burden to get【1】 _______.

The lecturers question

How heavy is the glass of water?

The question was raised on 【2】 _______ stress.

The students answer

The students gave answers from 20g to 500g.

The lecturers explanations

The weight of the glass of water 【3】 _______ on the time of holding it.

The longer you hold it, the heavier it will become.

Hold it for a minute, and you will feel 【4】 _______.

If you hold it for an hour, your right arm will ache.

An ambulance will have to be 【5】 _______ if you hold it for a day.

If we carry the burden too long, we will be 【6】 _______ to carry on.

The methods to relax

To relax, you must put the glass down.

After a 【7】 ______ , hold the glass up again.

Put down the burden 【8】 _______ to get refreshed to carry on.

The writers 【9】 _______

Put down the burden of work before

you go home and pick it up tomorrow.

Let down the burden on your【10】 _______to rest for a while.

Enjoy your lif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人体细胞生物传感器分子机理首次揭开

《科技日报》华盛顿201167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6日表示,他们首次发现了人体细胞生物传感器分子的机理,为复杂的细胞控制系统提出了新的阐述。相关内容将以“本周论文”的形式刊登在610出版的《生物化学杂志》上,该成果有望帮助人们开发出应对高血压病和遗传性癫痫症等疾病的特殊疗法。

人体细胞控制系统能够引发一系列的细胞活动,而生物传感器是人体细胞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控制环”的传感器能够在细胞膜上打开特定的通道让钾离子流通过细胞膜,如同地铁入站口能够让人们进入站台的回转栏。钾离子参与了人体内的关键活动,如血压、胰岛素分泌和大脑信号等的调整。然而,控制环传感器的生物物理功能过去一直未被人们了解。

研究人员发现,如同能够监视周围环境并能发出声信号的烟雾报警器一样,细胞能够通过了解变化和产生反应的分子传感器来控制细胞内的环境。当钙离子与控制环结合时,构成了被称为BK通道的细胞内部结构,细胞做出的反应是允许钾离子通过细胞膜。BK通道存在于人体多数细胞中,它们掌控着基本的生物过程,如血压、大脑和神经系统电信号、膀胱肌肉收缩和胰腺胰岛素分泌等。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人员首次证明控制环如何被激活,以及如何重新调整自己以便打开让钾离子穿过细胞膜的通道。利用实验室中先进的电生理学、生化和光谱仪技术,研究人员观察到钙离子与控制环的结合以及控制环结构的变化。该变化是其将钙离子结合的化学能转化为帮助打开BK通道的机械能。

研究负责人、洛杉矶分校麻醉学系分子医学部副教授里卡多·奥尔塞斯表示,在类似于活细胞的条件下,他们能够控制发生在生物传感器中的生物物理变化。他们相信细胞中的变化反映了人体中BK通道运行时分子的活动情况。

研究报告作者安诺希·贾沃荷瑞恩认为,人体分子生物传感器是令人兴奋的研究领域,希望研究成果能够让人类更深入地了解复杂的生物传感器是如何运作的。由于BK通道和其传感器与正常生理机能的许多方面相关,因此研究人员还相信,生物传感器工作过程也许与疾病的不少方面相关,例如,已证明BK传感器的失常与遗传性癫痫症有关。

研究人员将进一步了解BK控制环感应器以及通道是否涉及传感小分子(而不是钙离子),这些小分子在人体工作中同样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意义。

(有删改)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了人体细胞生物传感器分子的机理,为复杂的细胞控制系统提出了新的阐述,该发现能帮助人们开发出应对高血压病和遗传性癫痫症等疾病的特殊疗法。

B.钾离子掌控着基本的生物过程,如血压、大脑和神经系统电信号、膀胱肌肉收缩和胰腺胰岛素分泌等。

C.研究人员表示,在类似于活细胞的条件下,他们能够控制发生在生物传感器中的生物物理变化。他们相信细胞中的变化反映了人体中BK通道运行时分子的活动情况。

D.利用实验室,研究人员观察到控制环结构的变化。该变化是其将钙离子结合的机械能转化为帮助打开BK通道的化学能。

E.控制环传感器的生物物理功能过去一直未被人们了解,而现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者发现并揭开了它的分子机理。

2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有哪些新的发现?请具体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至少两种,要求列举原文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本中分别引用了研究负责人奥尔塞斯和研究报告作者贾沃荷瑞恩两人的话,文本的引用意图是否一致?这些能否变成本文作者的表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擦鞋者说

南京有一个“郭师傅擦鞋店”,别人擦鞋1元一双,这里却要2元,可生意依然红火。

来到位于莫愁新寓的这家小店,可见门口醒目的牌子上写着五六个服务项目和价格,还有两句话,一句是广告“足下生辉,走出风采”,一句是店规“以诚信立基,做良心事业”。店里鞋架上放满了擦过或待擦的皮鞋。

郭师傅名叫郭兆松,41岁,一家三口都在这儿擦鞋,去年毛收入10万元。

他一边擦鞋一边与我交谈:

有人问我,别人擦鞋都只要1块钱,你为什么要两块?我说,这叫优质优价!同是皮鞋,有几十元的,还有上千元的不是?

我是安徽固镇人,1991年举家来南京打工,搬运工、收破烂都干过,活不轻,钱不多。有一天,在闹市区看到一字排开的擦鞋摊,生意还不错,便悄悄在旁边看,一连看了5天,一位好心的师傅收我当了徒弟。我也成了“擦鞋游击队”的一员。

2016年,在一位城管队员的帮助下,我租了间7平方米的门面,月租800元,做起了定点生意。刚开始,擦一双鞋1块钱,没有多少生意,急得直上火。暗下决心:凡事要用心,虽说是擦鞋,也要擦出点名堂来!

以我的经验,鞋油都是一样的,差别就在鞋蜡上。我就琢磨自己配,成分有蛋清、鞋乳、白醋等。那些日子,我是白天试,晚上想,觉睡不实,饭吃不香。经过近百次试验,终于达到了满意的效果。我清楚地记得,那是2016116日,晚上我一人喝了8两白酒,尽兴地醉了一回:咱也有“独门秘方”了!

自从用了自配的鞋蜡,生意一天比一天好。有一天,我在理发店理发,看到染发的要用电吹风吹,灵机一动:擦鞋也可用电吹风呀!现在,我擦鞋都加一道吹干程序。刚擦过的鞋,你端一盆水往上浇,一滴不沾!这样的效果,收2元钱不多吧?

你问我下一步的打算?我这店也算有了点小名气,我想让妻子和儿子留在这里干,我找个地方再开新店。现在城里人有钱没时间,穿皮鞋的越来越多,自己擦鞋的越来越少,市场大得很!

编后

生意有大小,创新无分别。与多数企业比起来,一家擦鞋店微不足道,更谈不上有什么“国家扶持”。但郭师傅在擦鞋中肯动脑筋,小革新照样出效益。从这个事例中,我们是不是可以悟出一点创新的道理呢?

1(分析新闻的艺术技巧之真实性题)这篇短短的通讯用了许多数字。请举例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

2(分析新闻的艺术技巧之技巧的巧妙性题)文章从第五段开始,就改用第一人称由郭兆松自述。用这种手法来写通讯,有什么好处?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the quickest way _______ English well?

A. to learn

B. of learning

C. how to learn

D. both A and 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列各题。

聚宴

符浩勇

下班的时候,阿炳打来电话说,让我到他的城南音像店去一下。

我犹豫了,从我这儿到他的城南音像店几乎绕大半个城,下班这当儿车流人河,我蹬自行车就得大半个小时呢。我说,有什么事就在电话里说吧?

阿炳没有多说什么,只说来一下就知道了。随即,他挂了电话,那口气仿佛有什么不见面就不好说或不能说的。

我了解他的执拗,知道跟他再说也不会有变,只好骑自行车绕道城郊向着城南蹬去。

我和阿炳认识是在朋友的饭局上。席间,他几乎不动声息,比我的话还少。有好事者欺我不胜酒力,企图借势灌醉我,吵嚷之间,他竟横身夺过我的酒杯往他嘴里倒。这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他。

那晚,阿炳送我回家,到了我楼下,有个孕妇跪在街边,面前摊着一张白纸,写着歪歪扭扭的字,不用看也能猜出大概内容。我竟发现阿炳搀扶着我时,也不忘掏出五元钱丢在纸上……

没想到,我绕道城郊走,路上行人并不稀疏,一条本不宽敞的小路被挤得更窄小了。丁字路口处,那堵围墙后破败的院落,是阿炳曾经上班的地方。阿炳告诉过我,他是参加工作三年后听人鼓弄下海去的,却什么也没捞着。如今好不容易在城南租个小铺面开了一家音像店,赚利很薄,刚能抵上养家糊口。但阿炳乐在其中,按他的话说,别看音像店门脸小,声乐的世界可大着呢。我和他一来二往混熟后,不时就相邀小聚,大多是到郊外农家菜馆去,要几样应时的小菜。阿炳酒量并不见好,独独喜欢三春椰酒,喝到醉眼矇眬时,便学着电视里的广告词,戏说你好我也好。由此我常常想起认识他的那个宴席上他为我挡酒,心里便陡增些许敬意。

街边车水马龙,一个老汉沿街乞讨着。记不清多少次了,我和阿炳走在街边,见到乞丐或残疾人,他总是像准备好了似的,悄然丢下三五元钱。我说,那些都是装出来的。有电视台采访一位在街边乞讨的孕妇,结果她拔腿就跑,原来大肚子是垫起来的。他听了只是笑笑。我知道他未必相信我的话,或者就不打算相信。有一次,我明知不能说服他,却还是说:“你就图个心安?”他却说:“不是心安不安。只要他们高兴,而且这付出也是我能承受的。”

也许这只是缘起。后来一件窝囊透顶的事,弄得我的心情很不平静,想必阿炳的心情也不会平静。

那是朋友的朋友介绍的朋友的朋友,从贵州大山里赶来,办了一个小型慈善讲座。主讲人林山似乎还没有抖落从远山而来的疲惫,他给我们看了九幅富有感染力的照片——木板钉成的墙壁、渴求的眼神、龟裂的手指等等,诉求贵州远山深谷里教育亟待拯救。他的演说声泪俱下,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现场募捐时,我掏了600元,阿炳捐了2000元。我知道那是他筹集的进货款。那时,他的音像店几乎没有进账。

事后一个月,阿炳似乎还没有从贵州的大山里走出来。他说,如果可能,真想去贵州支教,哪怕是一个月。于是我设法联系朋友的朋友,可是林山似乎人间蒸发了,倒是打听到那天在场41人捐了16.4万元。朋友的朋友找到朋友,说是林山的手机关了,他们也只是在一家网站上认识林山的。我特意上了那个网站,网站上有林山贴的很多图片,包括演讲现场见到的那些照片;还有很多帖子,呼吁社会关注贵州大山里的孩子。林山失踪后,网站上的资料也就停止了更新。种种情况表明:我们受骗了。但阿炳并无失落,他始终相信他固执的直觉:林山深邃的眼眸里燃烧着诚意……

一年过去,我和阿炳仍会在朋友聚会小酌时相互关照,但我心里不觉有点生分,害怕他会提起因我的冒失而引致的尴尬结果。渐渐地,我甚至觉得他每一次对我的笑都意味深长。但阿炳像没有发生任何事一样,对捐助贵州大山的事只字不提。不时,我和他还是相约到郊外农家菜馆去,依旧是点几样应时小菜,酒还是熟识的三春椰酒,却未见他再沉醉过。上周末,阿炳外埠的朋友来了,我还应邀到城郊农家菜馆去赴宴;今天周四,他打来电话非让我去找他,究竟有什么事不能电话里说呢?

远远的,我听到从阿炳的音像店里飘出来天籁般的旋律,正想呆在街边沐浴一番。不想阿炳从店里出来了,不容我迟疑,催我进屋。

屋里不大的空间,摆了一张扁形饭桌,放着一瓶贵州醇白酒,还有外买的几样小菜,却摆了三个座位。我机警地问:“还有谁?”

只见阿炳抖出一张发皱的都市报,神情有些异样,他说:“还记得吗?那位贵州大山来的林山,他,他没有骗我们,他是在回贵州途中遭遇不测的……好在那个无意伤害他的人发现了那些钱(捐款)的来路……最终那些钱用在山区小学的建设上了……”

那晚,我和阿炳都喝得酩酊烂醉;那晚,我和阿炳畅游在音乐的潮浪里,我只记得阿炳的眼眸里好亮好亮。

(选自《第六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写阿炳叫“我”到他的音像店去,却不肯在电话中告诉“我”究竟有什么事,这一方面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一方面也暗示阿炳想要告诉“我”的事情不同寻常。

B.小说第五段将饭局上有些好事者对“我”的态度与初次见面的阿炳对“我”的态度进行对比,委婉地批评了一些人不顾他人健康强行劝酒的不文明餐桌风气。

C.小说第八段写“我”看到“一个老汉沿街乞讨”的场面,触景生情,不觉回忆起“我”与阿炳交往中的一些小事,并为阿炳屡屡不听“我”的提醒和劝告而感到遗憾。

D.“我”冒失地鼓动阿炳把两千元的进货款捐给了林山,林山携善款失踪后,“我”感到特别窝囊,心情很不平静,见到阿炳时感到不自在,怀疑他内心对“我”有所不满。

E.小说倒数第二段用三个省略号,一方面是为了省略枝节,简明扼要地交代林山失踪的真相;一方面是为了再现阿炳说话的语气,表现他沉痛而又略感欣慰的心情。

2小说中的阿炳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

3小说中的“我”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4这篇小说在收入作者的一部小说集时,标题被改为“拯救”,你认为“聚宴”和“拯救”这两个标题哪一个更好?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理由。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

梦里华村

顾兆农

如果人生还有下辈子,我想去当画家,为的是画一幅《梦里华村》。不成,就去做个建筑师,克隆一个“华村”。

“华村”,连名字都值得玩味和珍藏。有人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你看,这“华”,就是“国”,而“村”就是“家”,大又小,虚而实,只“花”了两个字,很节约。新中国成立后,那里一直是南京银行系统的职工宿舍。我就出生在这个“村”,在那儿生活了几十年。

这个“村”,本该只住8户人家,因为该“村”主要由8幢三层小楼组成,用今天的眼光看,这是地道的花园洋房,也算双拼别墅,每两幢楼连成一体,各自一个独立的单元。只是,那时这“村”里却住着40多户人家,有的人家就一间房。厨房在楼道口,卫生间是共用的,楼道的拐角处堆着煤砖等杂物,连车库也住着人。

尽管如此,“华村”的风采却是掩藏不住的。梦里常回这个“村”,不只是因为情感记忆,更是因为怀念那里老建筑的美韵。

这是一群哥特式的老建筑。小角度、长长的尖屋顶,瓦要掉下来似的,绛红色的立体状的木质线条,沿着屋顶,勾勒出小楼轮廓的曲线之美,老远就看见了。灰色的外墙,被做成凹凸状,具有立体感。院子依地形而成,约呈S状自然延伸开去,楼一般高的冬青树,依院墙顺序排列着,四季举着绿伞。楼内上天花下地板,墙角内含金属里衬,窗子是钢结构的,把手和龙头等金属五金部件,是全铜的……错落有致的院子,考究的老建筑,有情有调,有韵律有美感,有历史有文化。

然而,更有遗憾!1958年大炼钢铁时,“华村”那富丽堂皇的铁铸雕花大门,每家每户的暖气片,都被送到炼钢炉里去了。更遗憾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这个院子被拆了!

“华村”和一些具有历史文化感的老建筑一样,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多真材实料,少偷工减料。据说,后来有工人抱怨,这房子太结实,拆着费劲。与“华村”一起消失的,还有紧挨着她的那条用小方石块铺成道路的广艺街……

折腾5年多后,居民们回迁到了原址。28层楼,两部电梯,住着228户人家,没有一个汽车位,没有院子,更没有绿地。20年不到,这里从里到外,都已经“老”得不成样子了。有人称它是竖起来的“贫民窟”。

让人想不通的是,现在,不少大城市都在新建“老房子”。既然如此,何必当初!如果“华村”还活着,她几乎不用修饰。历史与文化,尽可在这里穿越时空,交融流淌。一边行走,一边触摸,那该是一件多么惬意和富有诗意的事情!

相信如果“华村”还活着,今天该不会再有人敢去拆她。因为,如果那样的话,一定会有很多的人站出来大声地说“不”。

有些时候,有些事情,“做”可能是一种破坏,“不做”却是一种建设。别人长高了,矮就成了特色;别的地方都“新”了,“旧”和“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价值,就会凸显出来。历史和世界的眼光,战略和辩证的思维,是有现实意义的。

小时候,觉得“华村”好大;老了,觉得“华村”真美。所以老做梦,下辈子还想住在“华村”。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开篇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希望通过绘画或复制“梦里华村”,永远留住“梦里华村”的美好愿望,也表达了对华村深深的怀念之情。

B.文章第段从“华村”老建筑的风格、外在结构、布局、环境、居住者等方面描写了“华村”老建筑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的赞美与怀念之情。

C.文章第段说:“后来有工人抱怨,这房子太结实,拆着费劲。”这表明“华村”老建筑不是因为破败无用而被拆除,明褒实贬,亦含遗憾。

D.本文写“华村”老建筑被拆除的同时,插叙“还有紧挨着她的那条用小方石块铺成道路的广艺街……”这一句,使文章更有深度和广度。

E.本文以“华村”的变迁为线索,叙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着重对“新与旧”和“做与不做”作辩证的思考,颇有思辨色彩,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2(技巧鉴赏型之表现手法题)段记叙了“华村”的变迁,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文章结尾说:“小时候,觉得‘华村’好大;老了,觉得‘华村’真美。”作者为什么觉得“‘华村’真美”?

4全文都是写现实中的华村,而文章的题目是《梦里华村》,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 It's time to be water efficient!

As populations increase across Australi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demand for water will also increase. If we dont reduce each individuals demand for water (both directly and through embodied water) the water situation will become dire.

It is obvious that we cannot increase demands for water much more without detrimental(有害的) effects to the environment, society and the economy.

Its all too easy to blame someone else for the water situation –“if 70% of water is used for agriculture then thats what we should target but its not that easy. We all depend on the food and resources that agriculture provides, and while there are definitely opportunities to increase water efficiency on the farm, the solution will take more than that.

We each shar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our water resources, which means using less water at home, in the workplace, at school, on holidays, on the farm, everyone, everywhere, every time.

It's time to become water efficient! This involves reassessing our relationship with water, and learning to use it more sparingly. On the most basic level, it requires a behavioural(行动的) change, and assigning a value to water that truly reflects its worth.

We can also unlock economic benefits of being water efficient. There are many real world examples given in the case studies on this site.

Everybody has a responsibility to save water, if future generations are to enjoy a similar standard of living to the one we enjoy now. In fact, many of the impacts associated with water use are likely to have an effect on our own lives!

www.savewater.com.au has been designed to help you respond to the challenge to become water efficient. It acts as a central repository for relevant information and further advice, so that you can actually achieve significant savings. It also showcases those companies with products that will assist you in your goal.

【1】Can you infer where this passage is from?

A. newspaper

B. TV programme

C. Radio broadcast

D. Internet

【2】What can we do to save water?

A. find more water resources

B. use less water everywhere, every time

C.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saving water

D. unlock economic benefits of being water efficient

【3】What is not the reason to save water?

A.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people in the world.

B. The water resources are limited.

C. Agriculture needs more water.

D. The water is very important for us.

【4】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

A. Water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human.

B. Everybody has a responsibility to save water.

C. It's time to be water efficient.

D. Lets save water for our future generations.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