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2016学年河北省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是某种地理现象在全球的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地理现象是
A.地震 B.赤潮 C.台风 D.石油泄漏
2.在12月到次年2月期间
A.⑤比②的夜长变化幅度大
B.日出时间①比③早
C.④比⑤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幅度大
D.自转线速度①地大于④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届吉林省长春市高三上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我国某山区公路规划线路设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公路规划方案中能反映出山区公路建设中应遵循的原则是:
①尽可能连接居民点 ②在山谷中应尽量避开陡坡 ③在陡坡段增加“之”字形弯曲 ④尽可能避免跨越河流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2.有关我国乡村聚落地区差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北方平原地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带状分布
B.南方山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状分布
C.北方平原地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小,多呈点状分布
D.南方山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小,分布相对分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届湖南省高三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18分)读全球某月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回答问题。
(1)图中表示的季节是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此时控制冰岛的大气活动中心是________,冰岛的风向是________。(4分)
(3)某月份干燥的东北风与潮湿的西南风相会于甲地,试从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的角度分析其形成过程。(4分)
(4)简述亚欧大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对东亚农业生产的影响。(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届湖南省高三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大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气和热能,然后在湖泊迎风岸形成雨、雪、雾等现象。下图为美国五大湖区年平均降雪量(1971~2000年)的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下图为五大湖区东岸附近一年中气温与水温变化示意图。由大湖效应产生降雪的主要时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与大湖效应产生的降雪过程原理类似的天气系统是( )
A.暖锋 B.冷锋 C.气旋 D.反气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届山西省忻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1年8月26日以来,受强降雨影响,安徽省沿淮地区发生暴雨洪涝灾害,给淮南、蚌埠、宿州等地造成严重损失。
材料二 据水文资料统计,20世纪以来淮河流域发生的大洪水有17次之多。
材料三 淮河干流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由西向东流入洪泽湖。出洪泽湖后分为两支:一支经高邮湖、邵伯湖在江苏省扬州市东南流入长江;另一支经苏北灌溉总渠流入黄海。干流全长约1 000千米。南岸主要支流有史灌河、淠河,均发源于大别山。北岸主要支流有洪汝河、沙颖河、涡河、新汴河、沭河等。下图为淮河主要水系图。
(1)试从自然角度分析淮河流域洪灾多发的原因。(5分)
(2)你对防治淮河洪水有什么好的建议?(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届山西省忻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图甲和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据各自然带在图甲中的位置,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o→a距离海洋越来越近 B.o→a海拔高度越来越低
C.o→b年降水量越来越多 D.o→b所处纬度越来越高
2.据图乙判断,在非洲土地退化的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的特征是
A.全年高温多雨 B.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C.全年炎热干燥 D.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届广东省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014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实施“单独二胎”政策。下图为不考虑“单独二胎”政策实施情况下浙江省常住人口三项数据统计及预测(劳动年龄人口为15-64周岁的人口,抚养比是指总体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不考虑“单独二胎”政策实施的情况下,2013~2020年
A.人口总扶养比先降后升
B.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先升后降
C.总人口最大峰值在2016年
D.人口总抚养比增长先慢后快
2.实施“单独二胎”政策后十年内,浙江省
A.应积极推进养老产业发展 B.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压力减轻
C.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严重 D.“用工荒”问题会得到部分缓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届全国推荐高三联考试卷(二)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林下经济是近几年农业生产领域涌现的新生事物,它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完成下列各题。
1.林下经济多采用林一菌、林一药、林一禽、林一草一牧等模式,很少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其主要原因是
A.粮食价格低,经济效益差
B.种植粮食劳动强度大,农民积极性低
C.林下光照不足,不利于粮食作物生长
D.林下水源紧缺,粮食作物生长需水量大
2.林下产业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是
A.野生动植物的种类与数量增加 B.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降低
C.环境污染程度下降 D.环境承载力有所上升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