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关于人口再生产类型地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1. A.
    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均属于“现代型”
  2. B.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均属于“过渡型”
  3. C.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很大,人口再生产类型还处于“传统型”
  4. D.
    非洲的国家和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都是“原始型”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2-2013学年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带解析) 题型:单选题

读亚欧四个区域图,回答问题。

【小题1】上图中数码所示地与下列“常年平均风向”、“工业分布”示意图连线正确的是(  )

A.①-乙-B、②-丙-C、③-丁-D、④-甲-A
B.①-丁-A、②-丙-B、③-乙-C、④-甲-D
C.①-甲-A、②-乙-B、③-丙-C、③-丁-D
D.①-丙-C、②-乙-D、③-甲-A、④-丁-B
【小题2】下列关于图中四国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国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是乳畜业
B.②国东北部与中部是中小企业集聚的新兴工业区
C.③国人口再生产类型是现代型
D.④国耕地面积世界最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届湖北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亚欧四个区域图,回答问题。

1.上图中数码所示地与下列“常年平均风向”、“工业分布”示意图连线正确的是(   )

A.①-乙-B、②-丙-C、③-丁-D、④-甲-A

B.①-丁-A、②-丙-B、③-乙-C、④-甲-D

C.①-甲-A、②-乙-B、③-丙-C、③-丁-D

D.①-丙-C、②-乙-D、③-甲-A、④-丁-B

2.下列关于图中四国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国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是乳畜业

B.②国东北部与中部是中小企业集聚的新兴工业区

C.③国人口再生产类型是现代型

D.④国耕地面积世界最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2005年1月6日,中国人口总数达到13亿(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13亿人口日的宣传主题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分布,开发人口资源,维护人口安全,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材料二 据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人士介绍, 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我国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人口总和生育率(所有妇女的累计生育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5.8下降到目前的1.8左右。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也因此各推迟了4年。 

材料三 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按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中国人口总量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将达到峰值14.6亿。据分析,在未来20年间,中国每年净增人口将保持在1000万左右。2002年中国15~64岁适龄劳动力将高达9.4亿,占总人口的65%左右。与此同时,老年人口比重将从现在的7%增加到11.8%,预测当峰值到来时,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将高达23%。

(1)关于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我国环境人口容量在16亿人左右 
B.我国环境人口容量最高应控制在13亿左右

C. 我国目前人口已大大超过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

D. 我国目前人口达到13亿,人口与环境尚属良性循环的关系

(2)下列有关人口生育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人口的自然增长取决于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变动   
B.出生率是决定生育率的基础

C.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实现

D.影响生育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气候、水、土壤等

(3)我国人口与一些资源之间的矛盾已经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

                           

                            

(4)我国人口已达到13亿,必须正视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现实矛盾,坚定不移地执行

                           等基本国策。

(5)面对我国“白发浪潮”(老龄社会)的到来,你认为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2005年1月6日,中国人口总数达到13亿(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13亿人口日的宣传主题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分布,开发人口资源,维护人口安全,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材料二 据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人士介绍, 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我国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人口总和生育率(所有妇女的累计生育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5.8下降到目前的1.8左右。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也因此各推迟了4年。 

材料三 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按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中国人口总量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将达到峰值14.6亿。据分析,在未来20年间,中国每年净增人口将保持在1000万左右。2002年中国15~64岁适龄劳动力将高达9.4亿,占总人口的65%左右。与此同时,老年人口比重将从现在的7%增加到11.8%,预测当峰值到来时,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将高达23%。

(1)关于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我国环境人口容量在16亿人左右 
B.我国环境人口容量最高应控制在13亿左右

C. 我国目前人口已大大超过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

D. 我国目前人口达到13亿,人口与环境尚属良性循环的关系

(2)下列有关人口生育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人口的自然增长取决于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变动   
B.出生率是决定生育率的基础

C.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实现

D.影响生育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气候、水、土壤等

(3)我国人口与一些资源之间的矛盾已经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

                           

                            

(4)我国人口已达到13亿,必须正视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现实矛盾,坚定不移地执行

                           等基本国策。

(5)面对我国“白发浪潮”(老龄社会)的到来,你认为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2005年1月6日,中国人口总数达到13亿(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13亿人口日的宣传主题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分布,开发人口资源,维护人口安全,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材料二 据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人士介绍, 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我国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人口总和生育率(所有妇女的累计生育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5.8下降到目前的1.8左右。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也因此各推迟了4年。 

材料三 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按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中国人口总量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将达到峰值14.6亿。据分析,在未来20年间,中国每年净增人口将保持在1000万左右。2002年中国15~64岁适龄劳动力将高达9.4亿,占总人口的65%左右。与此同时,老年人口比重将从现在的7%增加到11.8%,预测当峰值到来时,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将高达23%。

(1)关于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我国环境人口容量在16亿人左右   B.我国环境人口容量最高应控制在13亿左右

C. 我国目前人口已大大超过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

D. 我国目前人口达到13亿,人口与环境尚属良性循环的关系

(2)下列有关人口生育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人口的自然增长取决于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变动    B.出生率是决定生育率的基础

C.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实现

D.影响生育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气候、水、土壤等

(3)我国人口与一些资源之间的矛盾已经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

                                       ; 

                                       

(4)我国人口已达到13亿,必须正视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现实矛盾,坚定不移地执行

                              等基本国策。

(5)面对我国“白发浪潮”(老龄社会)的到来,你认为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