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图2为“我国城市化发展曲线图”。下列有关我国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已进入城市化成熟阶段

B.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于西部地区

C.城市化速度取决于城市规模的大小

D.资源不足是制约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原因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分析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促进了华南沿海地区的腾飞;90年代浦东新区的开发带动了长三角的发展;21世纪初,天津滨海新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武汉长沙城市群、成渝经济区的建立,则为环渤海地区、北部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2009年,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务院先后批复了包括海西经济区在内的11个国家战略层面的区域发展规划。

海西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江西3省的部分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隔海相望,具有地域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

材料二  我国沿海经济发展区相关资料

(1)海西经济区地域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有哪些?

(2)据图8分析三大经济圈形成的共同区位条件有哪些?

(3)为加快城市化进程,乙村规划发展为中等城市。从城乡规划的土地利用类型看,图10中1应为      用地,3为      用地。如果在甲、乙、丙、丁四地中选一处布局化工厂,你认为哪里最合适?请解释原因。

(4)请你根据图9中的信息,谈谈该区域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5)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2010年3月14日结束的两会上,国务院提出我国应调整产业结构,说明我国沿海经济发展区今后发展的优势产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0年山西太原五中高三下学期5月考试地理卷(文综) 题型:综合题

(36分)分析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促进了华南沿海地区的腾飞;90年代浦东新区的开发带动了长三角的发展;21世纪初,天津滨海新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武汉长沙城市群、成渝经济区的建立,则为环渤海地区、北部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2009年,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务院先后批复了包括海西经济区在内的11个国家战略层面的区域发展规划。
海西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江西3省的部分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隔海相望,具有地域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
材料二 我国沿海经济发展区相关资料

(1)海西经济区地域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有哪些?(6分)
(2)据图8分析三大经济圈形成的共同区位条件有哪些?(10分)
(3)为加快城市化进程,乙村规划发展为中等城市。从城乡规划的土地利用类型看,图10中1应为     用地,3为     用地。如果在甲、乙、丙、丁四地中选一处布局化工厂,你认为哪里最合适?请解释原因。(10分)
(4)请你根据图9中的信息,谈谈该区域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10分)
(5)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2010年3月14日结束的两会上,国务院提出我国应调整产业结构,说明我国沿海经济发展区今后发展的优势产业。(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3-2014学年湖北省黄石二中鄂州高中高三三校联考地理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12分)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2年5月14日,国家发改委批准设立“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该示范区地处中西部结合带,是全国唯一跨省设立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该示范区的设立,有利于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实力,为中西部地区合作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探索新途径、新模式、发挥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材料二:黄河金三角范围与周边省会城市地理关系图。

(1)分析该示范区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5分)

(2)阐述产业转移对“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地区”未来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影响。(5分)

(3)“黄河金三角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但由于交通运输制约限制了煤炭经济的发展。请提出二条既能减轻交通运输压力又能将煤炭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的具体建议。(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1-2012学年浙江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 题型:选择题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提出,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到2010年和2020年,全国耕地应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这一红线是中国粮食安全的警戒线,保障耕地面积是铺设稚食安全之路的第一块巨大基石。

我国83个50万人口以上的大中城市中,有73个分布在全国52片耕地集中分布区,即我国最强劲的经济发展区城与最需要保护的集中连片优质耕地分布区域在空间上是复合的。

图为“我国各省区人均产粮与全国均值之差”示意图,根据图文资料,回答20~22题。

1.下列省区中,发展商品性粮食基地潜力最大的是

A.安徽省  B.陕西省  C.河北省  D.贵州省

2.江苏省原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拥有江淮地区、太湖平原两大商品根基地,导致其产粮大省地位明显下降的主要因素是

A.水源与土壤  B.政策和劳动力  C.市场和交通  D.工业化与城市化

3.“我国最强劲的经济发展区域与最需要保护的集中连片优质耕地分布区域在空间上是复合的”这一特征

A.增加了耕地保护的难度

B.强化了耕地保护的力度

C.反映了南北方的差异性

D.体现了自然资源的整体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0年山西太原五中高三下学期5月考试地理卷(文综) 题型:综合题

(36分)分析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促进了华南沿海地区的腾飞;90年代浦东新区的开发带动了长三角的发展;21世纪初,天津滨海新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武汉长沙城市群、成渝经济区的建立,则为环渤海地区、北部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2009年,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务院先后批复了包括海西经济区在内的11个国家战略层面的区域发展规划。

海西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江西3省的部分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隔海相望,具有地域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

 

材料二  我国沿海经济发展区相关资料

(1)海西经济区地域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有哪些?(6分)

 

(2)据图8分析三大经济圈形成的共同区位条件有哪些?(10分)

 

(3)为加快城市化进程,乙村规划发展为中等城市。从城乡规划的土地利用类型看,图10中1应为      用地,3为      用地。如果在甲、乙、丙、丁四地中选一处布局化工厂,你认为哪里最合适?请解释原因。(10分)

 

(4)请你根据图9中的信息,谈谈该区域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10分)

 

(5)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2010年3月14日结束的两会上,国务院提出我国应调整产业结构,说明我国沿海经济发展区今后发展的优势产业。(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