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其社会关注度远远超过了学院式的中国哲学研究,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耸动效应和扩散力量,天下人皆知有国学,这就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中国哲学和国学是什么关系?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处置呢?

当下所说的国学,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它是对应着西学而得名的。在清末,国学表达的是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通过整体形式上的中西划界来拒斥作为本体的西学。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学院化的形式成为定局,国学研究被纳入到分而治之的学科体系当中。现代化的国学研究,基本上是用西学的方式来整理中国古代的典籍材料。这种书斋化、典籍化、材料化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和现实的生活已经完全脱钩,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固有形式了。所以,国学实际上扮演了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化演进的中间角色,是中学向西学看齐的中介形式而已。现代中国哲学研究同样也隐含了内在的双重含义——现代学术与民族传统。中国哲学所遵循的是西方式的学术标准和研究方法。作为研究科目,它的价值立场是中立的;但研究的内容又主要是儒、释、道之经典,这便很难与西方的体系相对应,在价值观上也强烈地表现出民族性的特征。近些年来,中国哲学的身份性被反复质询,原因就在于其研究范式的过分西化,人们越来越不满意于这种冰冷的研究方式,而特别强调所谓同情的理解,试图将中国人的生命世界和生活实践植入到相关的理论研究当中去。

这样,具有新的时代意味的国学出场,似乎可以补偿原有的中国哲学研究状况的缺憾,强化民族文化的特征,这就部分地形成了新国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对峙。坚持中国哲学作为民族精神之载体的功能,就会批评纯学术立场与中国文化之精神无关,掏空了儒释道本来的精神生命。坚持中国哲学之现代学术立场就会批评前者的主张将价值问题与学术问题混为一谈,将个人感情掺入学术研究。这种分歧反映了中国哲学这一学科的身份混淆角色分裂

那么,要解决中国哲学双重身份的困境,是否就干脆彻底回到传统的诸子学、经学的形态中去呢?这恐怕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那样简单,至少传统方式或所谓的国学研究并不能代替现代以来的中国哲学,这是目前大多数学者的看法。从历史上看,传统学术是在不断更新变化的,思想与文化的进步靠的是突破与创造,而不是泥古与守旧。就目前的现实而言,中西文化的深度融合已是不争的事实,从形而下的器物世界到形而上的精神世界,哪里没有西方的影子?如果一厢情愿强行剥离两者,这种努力只能是事倍功半甚或徒劳无功的。退一步来讲,国学也不是要回到传统的形态上去,因为从理念到方法都不可能完全去除掉现代化的印记,重要的是需要寻找各自的位置,发挥各自的优势,交互为用,并行不悖,从而形成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合力。

国学的兴起是和价值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主要以儒家经典为载体,废弃了

经典等于斩断了根脉,造成近代以来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漂浮感。要连接上儒家传统的血脉,

使其历久弥新,当代的中国哲学研究就不能不认真地对待新国学所标志的价值指向。由

此,国学义理的诠释较之传统文献整理的工作,对于当代中国哲学的研究来讲,可能显得更

为重要。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学报》景海峰《国学与中国哲学之间是何种关系》,有删改)

【1】对文中新国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对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国学强化民族文化的特征以期补偿中国哲学研究状况,是造成对峙的原因之一。

B.坚持民族精神立场的一方认为,必须关注中国文化之精神,尊重儒释道本来的精神

生命。

C.坚持现代学术立场的一方认为,不应该将个人感情掺入学术研究,反对将价值问题

与学术问题混为一谈。

D.对峙的形成,体现了中国哲学这一学科已经角色分裂,学术研究与民族精神相

互对立,无法融合在中国哲学的研究之中。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哲学儒释道的内容很难与西方化研究方法相对应,身份性被反复质询,因

而人们越来越不满意于这种冰冷的研究方式。

B.目前学者更重视中国哲学的价值,普遍认为传统的国学研究不能代替现代以来的中

国哲学。

C.现代化的国学研究,用西学的方式来整理中国古代的典籍材料,呈现书斋化、

典籍化、材料化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和现实的生活已经完全脱钩。

D.作者认为,当代中国哲学的研究主要要做好对国学义理的诠释而不是文献整理工作。

【3】作者对彻底回到传统以解决中国哲学双重身份的困境的观点持什么态度?

为什么?根据本文内容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C

【3】不赞成。(1)传统学术也是在不断更新变化的,思想文化的进步靠的是突破与创造;(2)事实上中西文化已深度融合,二者难以强行剥离;(3)国学不可能完全去去现代化,也不是要彻底回到传统,二者应该交互为用,并行不悖。

【解析】

【1】D项中无法融合错误,无中生有,原文第三节坚持中国哲学之现代学术立场就会批评前者的主张将价值问题与学术问题混为一谈,将个人感情掺入学术研究。这种分歧反映了中国哲学这一学科的身份混淆角色分裂’”中没有提及。

【2】A项,身份性被反复质询人们越来越不满意于这种冰冷的研究方式因果倒置;B项,普遍认为错误,原文是大多数学者的看法;D项,曲解文意否定文献整理工作不当,原文是更重要

【3】试题问的是作者对彻底回到传统以解决中国哲学双重身份的困境的观点持什么态度?为什么?根据本文内容说明理由。答题关键词持什么态度?为什么”“彻底回到传统以解决中国哲学双重身份的困境,答题区间在文章最后两节中,提炼概括相关语句,得出答案。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

根据句意及首字母提示写出单词

Everyone knows that proper diet along with regular exercise

c 【1】 to a good health.

With the d 【2】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it is not too difficult for human beings to go and travel in space.

Tonys never been afraid to e 【3】 his opinions.

He r 【4】 cattle in his home town when he was young.

This fitness programme i 【5】 swimming regularly.

The war has lasted four years. It will take quite a long time for the government to bring the country under c 【6】

Many teenagers like the singing s 【7】 of the group. Thats why the singing group is so popular.

From the old mans a 【8】 ,l think he comes from he south of China, maybe from Guangdong Province.

I often have to stop reading when I come across a c 【9】 word which has many different meanings.

We will r 【10】 any goods that are damage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2016年高考课标全国I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的植物色素,分布在液泡内的细胞液中,能够决定花的红色、蓝色、紫色等颜色的差别。这是因为花青素 :在酸性溶液中呈现红色,在碱性溶液中变为蓝色,处于中性环境时则是紫色。更令人惊奇的是 ,比如一种牵牛花清晨是粉红色,之后变成紫红色,最后变成蓝色。究其原因,就是花瓣表皮细胞的液泡内PH值发生了变化, ,从而形成花的颜色的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愚溪诗序

柳宗元

灌水之阳有溪,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余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是溪,而名莫定,土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余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余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透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余虽不合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纪溪石上。

(原文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予是溪 家:安家

B.今是溪独见辱于 愚:我

C.漱涤万物,牢笼百态 牢笼:涵盖

D.寂寥而莫我知也 寂寥:孤独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可染也/余愚触罪

B.余虽不合俗/纪溪石上

C.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灌水之阳有溪

D.睿为愚者也/昏然同归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2)今余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4作者说愚溪适类于余,请概述其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毋庸讳言,互联网已经成为舆情的最大集散地。而互联网公共生活这个子集,也正以加速度不断接近全社会公共生活的全集。

多年前,我们在思考: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时至今日,我们不仅早就驶入高速路,更在加速前行。网络高速路上,能否清晰分配路权”“责任,能否树立更显眼的指示牌和界碑,决定着公共生活的秩序和品格。

如果说河流奔腾靠地势高低落差是规律,那么以河岸约束控制流速就是规则。对于网络新集体生活,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规律无可抗拒,规则也不可或缺。的确,小如微信群,一旦乘以8亿多用户,即便是封闭式的朋友圈,也有海量受众。这就决定了公众与监管者都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

在某种程度上,理解了网络时代非同一般,社会面貌会变得年轻;而理解了网络与现实社会并无二致,时代思维会变得成熟。一年来,现实中的法律规则正用比以往更短的时间向新领域漫溯,公共生活的经纬线不断确立,界定着这个时代的公序良俗。

公共舆论的判断力不能被新产品、新平台牵着鼻子走,而公共治理的方向则应该尊重民意。魏则西事件催生了魏则西条款,我们见证了国家工商总局第一次将付费搜索广告定义为互联网广告;快播案网络直播破除了技术无罪的迷思,守护技术创新初心的社会意识在深化;几起侮辱英雄名誉案中,法庭一锤定音,英雄名誉权背后的言论是有边界的;网上订餐平台黑作坊入驻被接连曝光后,各方都在推动订餐平台的职责从资质等形式审查向经营情况的实质审查过渡;面对公众对电商删除差评、泄露隐私的集体吐槽,电子商务法草案正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民意与法律的交响,构成了互联网公共生活的法治底色。

不难发现,各大互联网平台承载舆情喜怒哀乐,也难免偶有失控、稍显混乱。个人固然不能免责,但平台也无法靠怪罪公众无方向感而脱责。仅从支付宝圈子上线引发的争议看,经过20多年锻炼的中国网民,虽或多或少还在抱怨互联网规矩束身,但正是他们,不自觉地熟练掌握规则的逻辑,呼唤规则的治理,叩问技术的伦理,对照法律看问题,面向监管找答案,让行为越界的互联网巨头屡陷危机。从这个角度看,各大平台与其说是在应对监管者,不如说是在应对它们的上帝,是在回应时代的新要求。

舆情背后是事情,舆情对公共生活的关注,必然会从互联网平台延伸到现实平台。无论关注魏则西,还是医患关系,又或者是个人信息泄露,公众的问题是技术之外的生命权、安全权、隐私权,是现实生活场景中的普遍正义,这就需要治理的逻辑向生活更广阔的腹地延伸。

同样是关注热点,这几年来的一个变化是:公共事件日益变成法治事件,舆情对热点问题的关注中,情绪的表达、信息的搜集之外,法治的思考、制度的诉求有了更重的分量。这样的趋势,体现在对毒跑道事件的持续关注中,也出现在对山东疫苗案的拷问中,也彰显在对电信诈骗案法治出路的求索中。那些不断深入的观点、表达,聚焦成有建设性的光束,对接着公共治理最前沿的议程,倒逼出更深领域的法治进程,照亮了公共生活的更多角落。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网络平台对公共生活的影响需要依法制约,让规则的光束照亮网络公共生活的角落,使网络社会在合理有序的道路上健康而迅速地发展。

B.互联网管理日渐规范,在堵与疏之间激浊扬清。搭建公共生活的经纬线,界定时代的公序良俗,是网络与现实社会发展的必然。

C.出于对网络公共生活的秩序和品格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法律规则的重要性,而在这中间,监管者的责任比一般的公众更大。

D.民意与法律的交响构成互联网公共生活的法治底色,而正能量正在成为舆情的主流、民意的底色,在沧海横流之际透出人心向上的力量。

【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信群主创造了传播分享信息的公共空间,如果群成员违法,群主也要担责,因为群主没尽到应有的监督管理职责。

B.虚拟开放的网络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增进公共决策的民主进程,提高公共决策的有效性、交互性与公信力。

C.公共生活以网络技术为壁障,以更清晰成熟的规则实现自定义,去安放善心,去实现善治,抵达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D.网络公共生活的秩序需要公众一起来维护,它更需要以道德引导、舆论引导、舆情处理和法治监管为主体的一整套有效机制。

【3】文中说公共舆论的判断力不能被新产品、新平台牵着鼻子走,而公共治理的方向则应该尊重民意,你是如何理解的?试作简要分析并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B.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C.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D.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2)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2016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题。

湖殇 熊久红

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

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

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

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1200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旷远。这些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

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种补偿,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而这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

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海的璀璨景象。新疆离海太远,使只好以湖的水域,模仿海的苍茫了。从首府放暑假回来,邀几位同学,骑车六十多里,去艾比湖看日出,以弥补对海的贫瘠和渴望。

由于道路的崎岖,到湖边时,太阳早已三尺竿头了。虽没赶上看日出,却被眼前一望无际、绵延至深的芦苇荡所震撼,清风拂过,波涛汹涌。一如百万雄兵拥围着这一城的浩淼,湖的浅滩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野鸭、灰鸭、斑头雁,随便朝水中甩一片卵石,都会惊飞几十只水鸟,空中盘旋两圈,又栖落水中。湖面很宽,即使极目远眺,也看不见对岸的轮廓。水边是一排沙滩,赤脚从上面走过,可以感受到温热潮润的细沙与脚趾间密切接触的惬意。几行浅浅的脚印,一段浪漫的行程。

二十多年的时间,都无法淡化湖在往事里的色彩,这幅精美的画面早已长在岁月深处,每一次温故,都在重新涂一遍色彩,所以,停靠在回忆中的湖,其实,一直都很鲜艳,多少次在梦里,潮涨潮落,清波涟涟。

但眼前的残败,总让人恍然隔世,觉得这个每年被大风从湖底卷起无数沙尘和盐尘的,这个每年以几平方公里的速度一点点消失的,这个在干涸湖底随处可见禽鸟尸骨和枯苇干枝的,不是记忆里的那个湖啊!它与往日被我们时常念想的碧水清波毫无瓜葛。

多么希望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

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串的数字。近50年,我国失去的湖泊有243个,其中,新疆的数量最多,达62个。罗布泊消失于1972年;台特玛湖消失于1974年;玛纳斯湖消失于1974年;艾丁湖消失于1987年。这听上去多少有些像宣读阵亡名单,但它们确实是从我们眼中一个一个消失的。

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都随着湖的消失而泯灭了。

通过同伴的结局,艾比湖一定看到了自己悲情的归宿,所以,湖才有了泪的咸涩。如果能发出呐喊,我想,湖是一定要向上天控诉的,控诉那贪婪者、破坏者、无知者、傲慢者,控诉他们以自己的短视,替子孙们挖掘着墓穴。

时常看到一些赞美艾比湖的文章,对它仅剩的三分之一的水域,进行热情歌颂,听上去就像是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

我在为一个湖悲哀的时侯,突然想起了那些鸟,那些以湖为生的水禽,它们的翅膀,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

(有删改)

1段中的比喻贴切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

2作者描绘了八十年代中期游湖所见景色,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是抒情散文,第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

4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湖殇的含义。

5以第~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将梯形沿某一方向平移形成的几何体是

A.四棱柱 B.四棱锥

C.四棱台 D.圆台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