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适宜发展
[ ]
A.以小麦、棉花为主的是旱作农业
B.以甜菜、棉花为主的灌溉农业
C.以水稻为主的水田农业
D.以瓜果、长绒棉为主的绿洲农业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图和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和法国有关专家经过考察,发现宁夏北部、贺兰山东麓地区的小气候十分适合优质葡萄的生长。宁夏人民经过两年的辛勤劳动,一起完成3万亩葡萄基地和防护林的建设。
材料二 Q、R两地气候资料对比。
地 点 | 海拔 (m) | 1月均 温(℃) | 7月均 温(℃) | 1月降水 量(mm) | 7月降水 量(mm) | 年降水 量(mm) | 年日照时 数(小时) |
R | 201 | 2.6 | 20.7 | 54.1 | 60.6 | 824.5 | 1975.3 |
Q | 1111 | -8.4 | 23.3 | 1.2 | 42.2 | 193.7 | 2975.7 |
(1)图1中贺兰山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请任列举一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年初冬和早春,黄河在P河段会发生________现象,容易产生决堤泛滥。简述P河段出现该现象的原因。
(3)简述法国R地1月份均温比宁夏Q地高的主要原因。
(4)与法国葡萄园相比,贺兰山东麓地区发展葡萄种植有哪些有利条件?
(5)如果大量利用丰富的黄河水资源在贺兰山东麓地区发展120万亩葡萄生产,可能对本地和黄河中下游地区产生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0年高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地图 题型:综合题
(60分)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这成为秦与西汉相继顶都咸阳、长安,借以控辖全国的经济基础。由于长期的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因素,关中地区经济衰退,隋唐虽定都长安,但主要依赖黄河中下游地区及江南的财赋。由于交通限制,粮食转运耗费巨大,唐前期中央政府常常搬迁至洛阳,以缓解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粮食压力。隋炀帝兴建的“东都”洛阳,与长安并称为“二京”,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安史之乱后,唐中央政府全靠东南粮运支撑。史载,唐德宗时,“关中蝗,是草木都尽,旱甚,霸水将竭,井多污水。”百姓嗷嗷待辅,“聚泣田亩。”德宗曾因长安粮尽,得不到槁饷的禁军酝酿哗变,与太子相拥而泣。当得知发自扬州而中途受阻的运船已接近长安,德宗喜不自禁地跑到东宫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矣!”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历来重视粮食生产。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农业,形成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的专业化集中生产格局。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突破了5亿吨。我国粮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以世界7%的耕地,保证了世界20%以上人口的粮食需求。
⑵读图6,指出从扬州通过水路运输粮食到长安依次经过_______河、黄河、_______河。(4分)
⑶运粮经过的黄河以孟津为界分东西两段,试分析这两河段的水运条件对粮食运输的影响。(1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3届江苏省淮安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阅读下列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每点1分,共6分)
材料:《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湿地,系指不问其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半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被誉为“地球之肾”。我国湿地类型多、面积大、分布广,是一个湿地资源大国。
(1)下列地理事物中,属于湿地的有 (选择填空)。
①青海湖 ②稻田 ③黄河 ④水库 ⑤海洋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⑤
(2)长江中下游湿地破坏严重的主要原因有 、 等。
(3)三江平原目前有大片沼泽地尚未开发利用,2000年国务院下令停止开垦,主要原因
是(选择填空) 。
A.三江平原的土壤十分贫瘠 B.我国粮食已相对过剩
C.石油资源丰富,保留工业用地 D.保护湿地,改善生态环境
(4)相对而言,我国西部地区的湿地较少,主要原因是
。
(5)据测定,在湿地植物组织内富集的重金属浓度比周围水中的浓度高出10万倍以上,
这说明湿地具有 的生态功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2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二寒假作业(五)地理试卷 题型:综合题
请分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农业部农情调查,从2008年l0月下旬以来i北方冬走区的降水明显偏少。降水量较常年问期偏少五成至八成:。出骧了大范围的气象干旱。截至2009年2月5日,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等主产区小麦受旱1.57亿亩,其中严重受旱6482万亩。土地龟裂、河流干滑,地里的冬小麦面临绝产危险
材料二 我国季节性干旱多发区分布图
材料三 中国各地降水季节分配表(占年总量%) r
(1)从材料分析此次北方冬麦区旱情严重的主要原因。
(2)缓解此次北方冬麦区旱情严重的主要措施是——(选择填空)。 ,
A.长江水北调
B.黄河上游水库向中下游输水
C.合理利用地下水
D.适时进行人工增雨
E.采取节水灌溉措施
(3)ABC是我国三个千旱严重地区,.但是三地区干旱形成的季节及原因不同。试分析说明B地区干旱形成的季节及原因。
(4)根据材料,描述干旱灾害在我国的地理分布特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年降雨量的50%—80%集中在每年的6—9月份。洪涝灾害主要是由暴雨造成的。如1931年、1954年、1991年以及2003年的全流域性大水,都是由暴雨引起的。
淮河干流全长1 000千米,总落差约200米,平均比降小,尤其是中游许多河段,河道弯曲狭窄,泄水不畅。一旦上游及支流洪水迅速地汇集在一起,极易在中下游地区造成洪涝灾害。
黄河夺淮后,扰乱了淮河原有的水系,淤塞了淮河中下游河道,使淮河失去了入海口,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淮河水患。
随着当地人口的持续增长,人与水开始争地。人们围湖垦田,使淮河流域湖泊与河流的调蓄能力大幅度下降。
据记载,近500年间,淮河流域共发生水灾350次。近半个世纪以来,平均每隔11年,淮河就发生一次大洪水。
(1)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分析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
(2)(多选)下列措施中,适合在淮河流域治理中实施的是( )
A.开挖入长江水道 B.防止凌汛泛滥
C.上游植树造林 D.利用中下游洼地修建蓄洪工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