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1984年12月,闻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写道:“中国有十亿人口,八亿以上是农民。假若中国要在20年后有足以炫耀的经济表现,以我个人保守的估计,在这20年间必须要有3、4亿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这个大搬迁牵涉的数目等于80个现在广州市的人口。这个迁徙过程中,小市镇会扩大,新城市会出现,而迁徙到现有的大城市里的会近2亿人!读材料,分析并结合所学内容,回答17-18题。
小题1:材料中,经济学家张五常所分析的农民迁徙过程中,迁徙到现有的大城市里的人口近2亿人,他的说法属于
A.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B.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
C.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域扩散的过程  D.以上都不对
小题2:有人认为,假如农民大量进城,会造成城市人口规模过大,带来不可估计的严重后果(比如,贫民窟增多、社会混乱、就业压力增大等等),对此,根据现实和所学内容加以判定
A.这种说法对,引起社会混乱,造成经济下滑
B.这种说法错误,农民都进了城,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不会有任何问题
C.这种说法片面,大城市人口规模增长,小城镇建设加快,有利于经济发展
D.这种说法对,农民劳动力素质低,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1:在材料中可知,从农村迁移到大城市的人口由近2亿人,这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也是城市化的一个表现,因此答案是A。
小题2:A、B、C三个选项过于绝对,A选项中,大量农村人口迁往城市,是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社会混乱,但是也会促进经济的增长,错误;B选项中农民进城是会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但是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社会混乱等,错误;D选项中农民劳动力素质是相对低,但是进城之后依然会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错误。答案选C。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在以放射式道路交通为主的城市中心区外围,建几条环行道路的目的是
A.缩短对角交通的直线距离B.方便各个方向之间的横向联系
C.增加城市交通量D.扩大市中心区的交通容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读图题

读下面资料,回答问题    
据我国统计部门调查,1997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在县城和县城以上城市就业半年以上的人数达3400万人,劳动力就业的地区分布、就业领域及文化水平如下表。(8分)
表1    城市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
文化水平
人数(万人)
比例(%)
小学及以下
750
22

2180
64
高中以上
470
14
表2   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地区分布
地区
人数(万人)
比例(%)
东部地区
1940
57
西部地区
620
18
 
表3   农村劳动力城市就业领域
就业领域
人数(万人)
占总数(%)
工业、交通、运输业
1150
34
服务业(包括垃圾清运等)
500
15
商业服务业
350
10
其他
1400
41
(1)进城农民在地区分布上的特点是:
其形成原因是:
(2)进城农民从事的工作从劳动力和技术因素上看是         密集型的工作,其原因
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读某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和“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右图),回答6—7题。    

小题1:该国丙——丁时期,出现或反映的主要社会现象有
A.社会生产力下降B.人口死亡率下降
C.社会负担不断减轻D.出现逆城市现象
小题2:A、B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下列组合较合理的是
A.甲时期—B    B.乙时期—A  
C.丙时期—B   D.丁时期—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读图题

.&w.^w..5*u.c.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农村及乡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读我国局部及某地农村面貌变化图,回答问题。

(1)与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说出图中A处21世纪初农村面貌已发生的明显变化。
(2)为了方便区际联系,如果在上海、B岛之间修建一座跨海大桥,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图是“我国总人口及城乡人口变化情况图”。读下图,回答。

(1)甲、乙两种图例分别表示我国的
A.总人口和农村人口          B.总人口和城市人口
C.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        D.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
(2)下列各年份中,我国城市人口比重最高的是
A.1950年        B.1960年        C.1970年        D.1980年
(3)总体来看,我国城市和乡村人口增长速度存在明显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城乡人口出生率不同    B.城乡人口死亡率不同
C.城乡之间的人口迁移    D.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表为我国三个城市1990—2008年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状况,读表回答5~6题

1.表中的三城市近郊地区人口增长迅速,其主要原因不是
A.城市中心地区环境质量较差  B.近郊区环境质量好
C.近郊区高科技产业的飞速发展  D.城市交通的迅速发展
2.下列有关三个城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三城市都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B.甲市近郊区人口增长率高于其他两个城市
C.有效缓解了城市中心地区的环境和人口压力
D.近郊区和远郊区基础设施的改善是促进人口变化的重要因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读“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统计图”,完成(1)—(3)题。

小题1:图中反映的城市化与人均GDP的关系是
A.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
B.某阶段人均GDP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呈负相关
C.城市化发展是提高人均GDP水平的主要动力
D.人均GDP水平越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越快
小题2:20世纪50—80年代,图中四个国家在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平均增长速度方面最快的是
A.印度B.中国C.日本D.德国
小题3: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
A.发展水平较高B.应加快发展
C.发展速度最快D.应限制发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城市是国家和地区经济的“桥头堡”,合理发展城市非常重要。完成24~25题:
小题1:下列四图,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小题2:下列途径能有效解决当前城市化问题的是   
A.限制中小城市的规模,提高生态效益B.扩大大城市的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C.在大城市周围建卫星城D.城市职能向综合性方向发展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