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读长江中下游某地等高线图,此时山顶戊的影子正好位于己点且是该日最短的影长(下图)。读图和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地点,最合适在露营活动期间搭帐篷宿营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图中河流的大体流向为( )

A.自西南向东北

B.自东向西

C.自西北向东南

D.自东北向西南

 

1.C

2.A

【解析】

试题分析:

1.1】甲处为陡崖,丁处等高线密集坡度陡,乙处为山顶,均不适宜宿营;丙处等高线稀疏,坡度和缓,且位于山脊,没有水患,视野开阔,适宜宿营。

2.2】该地位于长江流域,山顶戊的影子最短时是一天中的正午,此时影子正好在己点,因此己点位于戊点正北方向。河流处等高线向海拔较高方向凸出,故而图中河流自左向右流,即自西南向东北。

考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读北美洲的相关资料,回答问题。(28分)

(1)比较甲、乙两条河流特征的差异。(6分)

(2)根据图中信息,概述一月等温线相对于七月等温线不同的分布特点,并说明理由。(12分)

 

(3)A、B 两地纬度位置基本相同,分析两地的年降水量差异及其成因。(10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届江西红色六校高三一联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表示某次大地震造成的海啸在太平洋中的扩展情况,图中的数字和曲线表示该灾害发生后扩展的时间(小时)和范围。海啸的传播速度与水深有关,海水越深,速度越快。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海啸到达时间相当的A、B、C、D四海区中,A海区距离最远是因为(  )

A.表层洋流的加速作用

B.海岭附近,摩擦力大

C.沿途大陆架宽广,速度快

D. 途径岛屿少,阻力小

2.引发此次海啸的地震(  )

A.震级小但烈度大

B.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C.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D.会引发厄尔尼诺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上学期十二县(市)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每年从“冬至”开始,北半球逐渐进入了最寒冷的日子,称作“数九寒天”。我国民间自古流传着许多数九、画九和写九的风尚习俗。下图中左图为古代某画九局部图,此图的画法是:“上晴下阴,左风右雨雪中心”,即把圆形“双鱼(黑鱼和白鱼)”图,或上、或下、或左、或右只画出一部分(黑鱼)以表示当日天气状况,简明清楚。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左图虚线框内(M处)所示两天的天气状况变化是( )

A.雨转阴 B.雪转阴

C.阴转晴 D.风转睛

2.右图中,可能出现左图N处(虚线内为双鱼图中心)天气状况的是(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上学期十二县(市)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古北岳恒山--神仙山(又称大茂山),雄驻于阜平、唐县、涞源三县交界处,主峰海拔1869.8米。山上布满长满神眼的奇异巨石,当地人称之为“天眼石”,偶见巨石中镶嵌黑白泥岩和大理岩,当地人称之为“黑白妖石”。下图是某地理课外小组绘制的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区域在沉积岩Ⅱ形成后先后发生了( )

A.地形褶皱、沉积作用、外力侵蚀、火山喷发

B.火山喷发、外力侵蚀、沉积作用、地形褶皱

C.沉积作用、地形褶皱、火山喷发、外力侵蚀

D.地形褶皱、外力侵蚀、沉积作用、火山喷发

2.关于该地区地质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

A.“天眼石”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B.“黑白妖石”是火山喷发时携带的谷底沉积物

C.“天眼石”是侵入岩表面气体挥发形成的

D.“黑白妖石”属于沉积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届江西省高三上学期地理期中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其中①至④代表岩石年龄由新到老的不同岩层。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有关该地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

A.沉积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B.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

C.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地壳运动

D.变质作用-沉积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2.在图中甲处附近可能看到的地貌有( )

①块状山地或高地 ②大陡崖 ③溶洞

④谷地或低地 ⑤火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届江西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千岛群岛由近40个岛屿组成,大小岛屿排列有序,形成了一条奇特的“岛链”,岛上火山纵横、地势崎岖,海岸线曲折。

材料二 千岛群岛的名字源于当地居民的阿伊努语,意思是“云、雾”。群岛所在的海域常常笼罩在大雾弥漫之中,俄罗斯人称为“烟雾列岛”。

(1)根据材料一,分析千岛群岛“岛链”的形成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简要分析千岛群岛常常大雾弥漫的原因。(4分)

(3)描述择捉岛中部地区的地形特征,并说明判断理由。(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第一次统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我国青岛—拉萨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回答下列小题。

 

1.图中M界面为( )

A.地表 B.莫霍界面

C.软流层 D.古登堡界面

2.下列有关上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

B.距海越远,地壳厚度越大

C.山地、高原的地壳厚度较平原、盆地地区厚

D.板块碰撞挤压处的地壳厚度一般比周围地区要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届江西省高三周考(一)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塔里木盆地图”,读图回答下题。

 

1.该地大部分聚落 已移向地势高的地方,其原因主要是( )

A.洪水泛滥 B.坡地开发

C.交通线增多 D.荒漠范围扩大

2.塔里木盆地交通线从整体看是呈( )

A.网状分布 B.“之”字形分布

C.点状分布 D.环状分布

3.影响塔里木盆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光照

C.水源 D.土壤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