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玉米冷害灾损风险区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分析A、B两地玉米冷害灾损的差异,并说明成因。(6分)
(2)该地区应如何减轻玉米冷害灾损。(4分)

(1)B地灾损高于A地(2分)  A地纬度高,山岭地区(2分),玉米种植面积少; B地为平原地区,玉米主产区(2分)。
(2)培育耐寒品种;使用地膜覆盖技术;加强天气监测预警。(任答2点得4分)

试题分析:
(1)联系两地的受灾体的特点分析其差异及原因。A地纬度高,热量条件差,且为山区,所以种植的玉米较少;B地热量丰富,且为平原地区,种植的玉米多,所以冷害灾损B地大于A地。
(2)发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育优良的耐寒品种,提高寒能力;使用地膜覆盖技术,早播种,在冷害来临之前,早收获;加强天气监测预警,提前做好防范。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我国淮河流域频发洪水,每年都必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抗洪救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淮河多水灾的原因是(  )
①支流多    ②每年南北支流同时进入汛期    ③流域内落差小    ④气候异常 
⑤湖泊淤积      ⑥季风活动的年际变化大     ⑦下游河道淤塞,泄洪能力小
A.②④⑤⑥⑦B.①③⑤⑥⑦C.①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⑦
小题2:下列治理淮河水灾的措施,正确的是(  )
A.移民建镇,退田还湖,平垸行洪
B.因洪泽湖泥沙淤积严重,截断淮河与洪泽湖的水道联系
C.加固大堤,利用京杭运河水道排泄洪水
D.上游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中游修蓄洪分洪工程;下游开挖整治入海入江水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下列关于洪涝灾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洪”主要是指洪水泛滥
B.“涝”主要是指积水内涝
C.洪和涝往往同时出现
D.洪涝灾害的发生主要是不合理人类活动的结果

小题2:图中洪涝次数最多的河段是
A.川江河段B.长江下游河段
C.荆江河段D.金沙江河段
小题3:该河段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是
①上游支流多,呈扇形水系  ②流量季节变化大 
③河道弯曲,水流不畅      ④人们砍伐森林,围湖造田
A.①③B.②③C.③④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读图题

(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读某区域自然灾害分布图,回答问题。

依据图形信息,推断图例甲、乙分别表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甲、乙两类地区分别应采取的防灾减灾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读图题

读《我国部分地区干旱总次数等值线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地区干旱最严重的季节,并解释原因;说明图中B地区干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及其监测手段。(9分)
(2)图乙中C地区为湿润地区,但又是干旱频发区,试分析原因。(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读图题

(10分)【地理一自然灾害与防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我国管辖海域发生了15次台风风暴潮,较往年明显偏多。“天兔”和“菲特”风暴潮使东南沿海多处发生溃堤、海水倒灌现象,60年来绝无仅有。

(1)比较漳州沿海地区两次风暴潮的强弱,并分析其原因。(6分)
(2)为减轻沿海风暴潮造成的损失,应采取哪些防御措施?(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读图题


下图为西南地区多年平均气温和降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描述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点。(2分)
(2)推断这种变化可能产生的气象灾害,并简述其危害。(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读图题

阅读材料及赣州古城图(另附赣州古城墙图), 回答下列问题。(6分)

材料一:史料记载,在宋朝之前赣州城常饱受水患。北宋刘彝任知州期间,修建了坚固的城墙,同时根据街道布局和城市地形的高差特点,采取分甚排水丛原则和自然流向的办法,建成了地下排水干道系统,使城市的雨水、污水自然排入江中。雨季,当江水上涨超过出水口,也会出现江水倒灌入城的情况,于是,刘彝又根据水力学原理,在出水口处“造水窗十二”,每当江水水位低于水窗时,即借下水道水力将水窗冲开排水,反之,当江水水位高于水窗时,则借江水水力将水窗自外紧闭,以防倒灌。赣州城内有数百口水塘,刘彝又差人将地下排水管道与城内的水塘连通起来。时至今日,这些措施仍能使赣州古城免受洪涝灾害危害。

(1)从自然条件说明,宋朝以前的赣州城为什么容易遭受洪涝灾害(2分)
(2)从地理角度说明,刘彝采用的几项措施使赣州城免受洪涝灾害危害上所起的作用。 (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