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读下列关于智利地震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时间2014年4月2日7时46分,智利西北部海岸(19.5°S,70.8°w)突发8.2级地震,后又发生多次浅源地震,震级最高7.8级.地震造成引发海水冲入陆地200米远,一些街道被淹.有渔民报告说,共有80艘船被毁、沉没或漂到了海上.4月3日清晨5时开始,由智利地震引发的海啸已经陆续抵达日本.北海道、青森、岩手、千叶、伊豆诸岛等地均受到不同程度冲击,日本东海岸全线加强了警戒.”--新华网
全世界平均每年记录的9000余次地震中,有21%发生在智利.2010年开始智利政府要求新建建筑必须能够对抗9级地震.
材料二:
时间震级震源深度首都距震中距离伤亡情况
智利2010年2月27日8.860km320km死亡近千人
智利2014年4月2日8.210km1800km死亡6人

(1)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智利地震多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说明地震体现的自然灾害主要特点.
(3)智利2014年4月2日发生的地震,震源深度比2010年2月27日的浅,但破坏程度较小,分析其原因.
(4)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人类生产活动也可能会诱发地震,例举二例.
考点:自然灾害类型、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专题:
分析:岩石圈被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及南极洲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深约200~400千米的软流层上,始终处于相互挤压、拉张等运动之中,各种岩石在这些力的作用下,也相应地产生挤压、拉张或扭曲.当岩石承受不了这些力时就产生错动,由错动产生的能量一经释放,就造成地震.大地震是活动断层贮存的巨大能量突然释放而产生的.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则是地震的活跃地带.尤其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大陆板块以同样的倾角仰冲上来,当俯冲带垂直面中的剪应力达到剪切强度值时,就产生一个垂直断层,同时也就发生一次地震.
世界主要有两大地震带:(1)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释放能量占全球地震释能量的76%; (2)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从印度尼西亚经缅甸到我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区,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地中海及其附近地区,释放能量占全球地震释放能量的24%.
自然灾害的特点:最基本的特点是对人类具有危害性(破坏性).另外1.突变(突发性)和渐变双重性;2.联系性(群发性)和分异双重性;3.自然和社会双重性;4.难免和可防双重性.
地震烈度表示地震对地表及建筑物等影响的强弱程度.一个地区的烈度,与该次地震的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建筑物的抗震度等有关.
自然灾害的危害取决于地理背景的差异,包括自然地理背景和人文地理背景两方面.前者如地质构造、地貌特点、气象和水文条件等,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后者如人口密度、经济密集度、防灾减灾能力等,它们决定了社会对于灾害的易损性(脆弱度),是影响灾害损失的重要因素.
人类生产活动也可能会诱发地震,例如修筑高坝、建水库;矿山开采等.
解答: 解:(1)智利处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碰撞的地带,所以地震多发.
(2)“北京时间2014年4月2日7时46分,智利西北部海岸(19.5°S,70.8°w)突发8.2级地震,体现了自然灾害的突发性,后又发生多次浅源地震,体现了自然灾害的频发性,地震造成引发海水冲入陆地200米远,一些街道被淹.有渔民报告说,共有80艘船被毁、沉没或漂到了海上,体现了自然灾害的破坏性;从“全球2014.3.21-2014.4.4”图中看到,世界多地发生了地震,体现了自然灾害的广泛性;4月3日清晨5时开始,由智利地震引发的海啸已经陆续抵达日本.北海道、青森、岩手、千叶、伊豆诸岛等地均受到不同程度冲击,日本东海岸全线加强了警戒.体现了自然灾害的群发性.
(3)2010年2月27日震级8.8,2014年地震震级8.2,震级较小;震中距人口集中的首都1800km,较远;“2010年开始智利政府要求新建建筑必须能够对抗9级地震”,建筑物抗震能力强.
(4)人类生产活动也可能会诱发地震,例如修筑高坝、建水库;矿山开采等.
故答案为:
(1)智利处于南极洲板块(纳斯卡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碰撞的地带
(2)广泛性、突发性、频发性、群发性、破坏性
(3)2014年地震震级较小;震中距人口集中的首都较远;建筑物抗震能力强
(4)修筑高坝、水库;矿山开采
点评: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类型、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自然灾害的特点,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难度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P-T时间段内,导致全村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化的持续推进
B、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C、农村宅基地面积减少
D、村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2007年后人口机械增长率开始明显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该市(  )
A、城市居住用地紧张
B、对迁入人口实行了严格控制手段
C、出现逆城市化
D、产业转移和升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植被是非洲自然要素中反应最敏感、最明显的一个要素,是生态系统的核心和功能部分,其形成、特征、分布受制于非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因素.下图是非洲自然植被产量等值线分布图.
(1)简述非洲自然植被产量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从气候角度,评价甲地区自然植被生长的条件.
(3)乙岛东、西两侧自然植被产量差异很大,试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近年来,江苏省北部向南部人口迁移的数量减少,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南部向北部进行产业转移
B、南部自然环境日益恶化
C、南水北调使南部水资源减少
D、南部与北部工资水平差距扩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秦岭位于我国中部,是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也是我国南方与北方的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秦岭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秦岭位于陕西省中南部,介于关中平原与汉水谷地之间,东西长400~500千米,南北宽l00~150千米,海拔多在1 000~3000米之间,主峰太白峰海拔3 767米.北侧断层陷落,山势雄伟,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南坡长而平缓,海拔高度逐渐降低.广义的秦岭西起甘、青两省边境,东到河南省中部,包括西倾山、岷山、迭山、终南山、华山、崤山、伏牛山等,东西延伸千余千米.秦岭山地南北地理差异十分显著,是我国南方与北方的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
(1)设计一表格,以表格形式概括说明上述图文资料内容,并完成表格
(2)年降水量北坡山麓为600~700mm,南坡山麓为750~900mm,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3)“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4)秦岭--淮河一线两侧,除了气候和农业生产方面的差异外,在社会文化方面差异也很明显,请举例说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图甲为世界局部区域图,图乙为A城市P电脑公司某产品产业链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MN段引水路线的流向及判断依据,简述该工程对北部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
(2)从气候角度简析图中西部水果、蔬菜和灌溉农业区的区位优势.
(3)简析P电脑公司产业链的益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广州省局部区域及尼日利亚农作物分布图,回答问题.

(1)归纳广东省与尼日利亚两区域地理位置的共同特点.
(2)说明A地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比较尼日利亚农作物的南北差异及形成条件.
(4)指出A地畜牧业发展迅速带来的环境问题,并说明解决措施.
(5)借鉴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非农产业的经验,提出尼日利亚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的具体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要对该地这种生态环境的发展变化进行宏观监控,宜选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RSB、GPS
C、GISD、人工科学考察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