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图我国某地等高线图,回答下列各题。(22分)
(1)图中最高点海拔范围是 ,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范围是 。
(2)图中河流在400~600米的流向是 。
(3)若从图中甲村修建一条普通公路到乙村的①②③④条中哪条更好?为什么?
(4)若在图中修建水渠引水至金矿M、N两条哪条更好?为什么?
(5)图中从甲、乙两村沿④路线徒步爬到山顶 哪个更省力?为什么?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影响人口分布的首要因素是自然条件 | |
B. | 上海人口密度增加主要是因为近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 |
C. | 长期以来我国人口分布以“黑河--腾冲线”为界,两侧的人口比例基本保持不变 | |
D. | 上海经济发展条件优越,人口密度大不构成人口问题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届广东省韶关市高三摸底考试文综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014年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随着制造业升级换代,许多企业积极推进“机器取代人”,以优化生产流程和工艺,提高工作效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很多企业积极推进“机器取代人”,主要是为了应对
A.日益上涨的劳动力成本 B.产业的快速转型升级
C.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 D.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
2.积极推进“机器取代人”的企业最可能是
A.汽车制造 B.玩具制造
C.普通服装 D.玻璃制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届广西桂林市高三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太阳能光热电站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
A.黄土高原 B.柴达木盆地
C.山东半岛 D.东南丘陵
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 )
A.提升地表温度 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
C.误伤途经飞鸟 D.提高作物产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届高三东北名校第二次调研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左图是“某区域等高线分布图”,右图是“某区域等降雪量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题。
1.左图中①②两点的相对高度H最大值(单位:米)
A.199<H<200 B.399<H<400
C.1599<H<1600 D.1499<H<1500
2.右图中①②③三点的冬季降雪量比较,表示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①<③<②
3.关于该区域说法正确的是
A.①经②至③为山脊线
B.③点位于鞍部
C.降雪量分布是地形与大气环流共同作用的结果
D.随高度增加降雪量呈现先少后多的变化趋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届安徽省芜湖市高三8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是“沿49°N的地形剖面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题。
1.上图所示区域中,铁矿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 ( )。
A.④ B.⑤ C.② D.③
2.下列有关图示地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③地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主,⑥地渔业资源丰富
B.④地和⑤地均是以乳畜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C.①地比⑥地多地震,且①地比⑥地大陆架狭窄
D.②地因西风溯河而上受山地抬升,降水量较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届福建省暑假第二次返校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示区域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约50毫米,东部山地雪线高度在4480~5000米之间。自20世纪90年代,该地区开始种植芦笋(生长期耗水量较大),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芦笋出口区。
(1)分析图示沿海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10分)
(2)推断图示沿海地区芦笋种植用水的来源。(6分)
(3)你认为图示沿海地区是否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请说明理由。(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2016学年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刘易斯提出“二无经济”发展模式,将经济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二是劳动力短缺阶段,联接两个阶段的交点称为“刘易斯拐点”。新春过后,在沿海甚至江西、四川等劳务输出大省出现“招工难”现象,中国经济的“刘易斯拐点”提前到来了。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有关中国“刘易斯拐点”提前到来的特殊背景,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经济发展,工资水平提高
B.由于计划生育实施,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
C.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平均寿命延长
D.因城市化速度较快,导致乡村人口减少
2.下列工业部门受“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影响较大的是( )
A.家具制造 B.水产品加工
C.电子装配 D.高档时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黑龙江省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在天然条件下,地表物质常常是粗细混杂的。由于石块和土的导热性能不同,因此冻结速度也各不一样。碎石导热率大,就会先冻结,水就会向石块附近迁移并在其附近形成冰,水形成冰后体积就会膨胀,使碎石产生移动,这样粗的物质和细的物质就会产生分离,这种现象科学家们称之为冻融分选作用,经冻融分选作用,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间,大的岩块被排挤到周边,呈多边形或近圆形,好像有人有意将石头摆成一圈,这种地貌叫作石环。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以下条件和石环地貌的形成无关的是
A.地表比较平坦 B.岩石颗粒均匀
C.有充足的水分 D.气温在零度上下波动
2.以下地区最易出现石环地貌的是
A.青藏高原地区 B.巴西高原
C.南极洲 D.亚马孙平原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