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必使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太学祭酒,推择当世大儒,……每朔日,天子临幸太学,宰相、六卿、谏议皆从之。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政有缺失,祭酒直言无讳。”“学官讲学,郡县官就弟子列,北面再拜。师弟子各以疑义相质难。郡县官政事缺失,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
——摘编自黄宗羲《学校》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大公报》秉承“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原则,由胡适、傅斯年、蒋廷黻等知识分子担任主要撰稿人,发表了系列时政评论文章,对当时的政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大促进了现代中国公共舆论的发展。
——摘编自李佳《<大公报>“兴起论文”(1934—1937)中的意见领袖研究》
材料三 文革中的“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是当时公共舆论的表达形式。“四大”的目的,一开始是“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后来是“打击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大字报的内容,大多是检举揭发,攻击谩骂,没有事实依据。1980年邓小平指出:“应该让群众有充分的权力和机会,表达他们对领导的负责的批评和积极的建议,但是‘大鸣大放’这些做法显然不适宜达到这个目的。”
——摘编自《“大鸣大放大字报”是大民主吗?》
(l)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主张学校应在国家政务中发挥的作用并分析其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四不”原则体现的舆论精神。你认为当时的知识精英们可能会围绕哪些主题展开评论,请用史实加以说明。(至少列举两类主题)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文革时期“四大”这种舆论形式产生的根源。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引导公共舆论健康良性地发展。
【答案】(1)作用:议政、辅政、督政。
背景: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为新思想的孕育提供物质条件;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统治日益腐败;思想上,走向僵化的程朱理学、因循死板的八股取士阻碍新思想的萌生,一些士人开始倡导“经世致用”。
(2)精神:公正客观、独立自由(或公平、正直、理性等)
主题与史实:
民主与独裁:可依据“国民党政府专制独裁”的相关史实。
国家统一:可依据“军阀割据混战”或“国共内战”的相关史实。
民族精神(或民族危机、中日矛盾等):可依据“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等史实。
(3)根源:极“左”思潮的泛滥;以阶级斗争为纲;民主法制被野蛮践踏。(任答两点得4分)
(4)(本问可从尊重公民的基本权利,发挥公共舆论的监督作用;公共舆论须以法制为前提、以事实为依据等方面回答。)
【解析】(1)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应具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俗的职能,而且还应该议论国家政事,“公其非是于学校”。”黄宗羲所谓“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并不是要学校像古代的辟雍那样,承揽政府机关的某些职能,而是应该“公其非是于学校”,即在学校中由大家共同来议论国家政事之是非标准。因为学校议政,可以使上至朝廷命官,下至里巷平民,逐渐养成普遍议政的社会风气,而不再以天子的是非为标准,这样天子也就不敢“自为非是”,“公其非是于学校”思想的基本精神,在于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改变国家政事之是非标准由天子一人决断的专制局面。这是对中国古代关于学校职能论的创新,反映了他要求国家决策民主化的强烈愿望。从上述思想出发,黄宗羲主张广建书院和小学,实现在全国城乡人人都能受教育,人人都能尽其才的理想,而且还强调学校必须将讲学与议政密结合。这样,学校集讲学与议政于一身,既是培养人才,传递学术文化的机构,又是监督政府,议论政事利弊的场所。黄宗羲的上述思想,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反对封建教育起了启蒙作用。再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归纳明清之际思想活跃的原因。
(2)《大公报》著名的“四不”办报方针:“第一不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吾人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第二不卖……不以言论作交易。换言之,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资是也。是以吾人之言论,或不免囿于知识及感情,而断不为金钱所左右。”“第三不私……除愿忠于报纸固有之职务外,并无私图。易言之,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第四不盲……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半解是谓盲信;感情冲动,不事详求,是谓盲动;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吾人诚不明,而不愿自陷于盲。”据此分析舆论精神。再联系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政治独裁、国内内战、民族危机等情况展开说明。
(3)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革时期是大动乱时期,由于极“左”思潮的泛滥。片面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民主法制被野蛮践踏。
(4)本问属于开放式问题,可从尊重公民的基本权利,发挥公共舆论的监督作用;公共舆论须以法制为前提、以事实为依据等方面回答。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吕思勉指出:“汉代注释与阐述儒家经典的经学作为一门正统学问,成为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如郑玄遍注群经,号称最博学的人。而其经说,支离破碎,于理决不可通,以及自相矛盾之处,都不知凡已。此等风气既盛,治经者遂变为无脑筋之徒,虽有耳目之思,都用诸琐屑无关大体之处。”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脱离社会现实 B.儒家正统思想逐渐走向僵化
C.儒家教化逐渐普及 D.儒学成为功名利禄的敲门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听一段材料,回答下面几个小题。
【1】Where is the woman going?
A. To Paris.
B. To Amsterdam.
C. To Malaga.
【2】What is the most prob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peakers?
A. Friends.
B. Husband and wife.
C. Stranger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生活与观念
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
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
——《梦梁录》卷十八
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儒家学说创立后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
时代 | 人物 | 主要思想 |
战国 | ① | 仁政学说,“民贵君轻” |
荀子 | ② | |
③ | 董仲舒 | “天人感应”学说 |
南宋 | ④ |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
(1)分析说明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以及其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
(3)完善材料三的表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He rose to his feet and looked forward to _______ the beautiful view of the town and found there was a cinema around ______ he could see a film being shown.
A. enjoying; which B. enjoy; which
C. enjoy; in which D. enjoying; in whic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卢梭设想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契约,在这一社会契约中,每个人全部转让了自己的天然自由,形成所谓公意。公意是全体成员的共同意志。这样,当个人服从公意时,他“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可见,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A.为权力分立制衡提供理论依据
B.与“天赋人权”思想存在对立
C.奠定了人民主权说的理论基础
D.强调了集体意志对个人的尊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哲学对于普通人来说,越来越遥不可及。这些稀奇古怪的宇宙论不能符合人的需求,并且与人的基本经验背道而驰。……对苏格拉底来说,哲学的宗旨并不是提出关于宇宙的深奥理论,而是要让人学会如何生活。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罪恶呢?那是因为人们缺乏关于生活和道德的理念。如果他们承认其深刻的无知,就更能懂得如何行事。
——(英)凯伦·阿姆斯特朗《轴心时代》
材料二 古代希腊思想家的每个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柏拉图学派,等等,都在文艺复兴那个时候找到它的信徒……在14至15世纪,对人体、天文、地理以及自然世界其他领域的研究普遍得到了加强。……数学和数学方法受到普遍重视,并逐渐与自然科学研究结合起来……一些有远见的哲学家及时地汲取了新科学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自然哲学倾向的新哲学体系,成为近代哲学的先驱。
——吴仁平、彭隆辉《欧洲哲学史简明教程》
材料三 法国哲学家是真正的哲学家,他们提出了最根本的哲学问题: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上帝、人性、善与恶。同时,他们不满足于只是少数教授和学者们的抽象争论和象牙塔里的沉思,他们希望影响大众,说服大众。他们热情地承担了改良社会和人性的责任……最有名的、在许多方面都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是弗朗索瓦·玛瑞·阿鲁埃,他以伏尔泰的笔名闻名于世。在他漫长的生涯里,写了七十多部有趣的著作,他一生都在极力反对法律的不公正,以及法律面前阶级的不平等。
——(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对哲学发展的意义。
(2)依据材料二,指出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研究呈现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伏尔泰的思想为例,说明法国哲学家们是如何“改良社会和人性”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1689年,“民会国会”在决定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继承英国王位后,就有意把王冠连同拟好的《权利宣言》一同呈献给他们。由此,英国历史上出现“双王共治”的局面。议会此举暗示
A.双王制衡,稳定政局
B.议会扶持,继位合法
C.王权受限,议会主权
D.议会控权,王位虚悬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