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是

[  ]

A.农业综合生产力尚低

B.东部众多荒地资源尚未开恳

C.人均粮食产量逐年下降

D.农业结构中,种植业比重下降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9.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西省某日天气形势图

   

材料二:

表四:江西省某县土利用构成变化

    材料三:为了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该县在农业开发过程中,因地制宜,建立起了立体农业体系(如图13所示),实现了农业的良性循环。

 

   (1)此时南吕的风向为 _______  ,简述锋面系统过境后南吕的天气状况。

   (2)据材料二,分析该县在土地利用中最易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__________  。为了有效防治该生态环境问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该县逐步建立了与当地环境协调一致的生态系统。根据表四中数据变化情况,例举该县在土地利用上所采取的措施。

   (3)结合材料三说明该县农业发展的方向和立体农业的布局。

   (4)该地区是我国酸雨危害严重地区,该地区多酸雨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_________  。简述酸雨的防治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苏、锡、常、镇四市2010届高三教学情况调查地理试题 题型:综合题

29.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江西省某日天气形势图

   

材料二:

表四:江西省某县土利用构成变化

    材料三:为了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该县在农业开发过程中,因地制宜,建立起了立体农业体系(如图13所示),实现了农业的良性循环。

 

   (1)此时南吕的风向为 _______  ,简述锋面系统过境后南吕的天气状况。

 

   (2)据材料二,分析该县在土地利用中最易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__________  。为了有效防治该生态环境问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该县逐步建立了与当地环境协调一致的生态系统。根据表四中数据变化情况,例举该县在土地利用上所采取的措施。

 

   (3)结合材料三说明该县农业发展的方向和立体农业的布局。

 

 

   (4)该地区是我国酸雨危害严重地区,该地区多酸雨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_________  。简述酸雨的防治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1年黑龙江省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卷 题型:选择题

图为我国某地区等降水量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等降水量线明显向北凸出的主要原因是

A.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暖湿气流沿河谷深入 

B.地处迎风坡

C.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东南季风深入

D.多锋面、气旋活动

2.有关该区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区有丰富的水能、地热能资源            

B.图中河谷成因与东非大裂谷相似

C.图中甲处自然带表现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    

D.图中甲处等降水量线密集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

3.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乙所在省区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按生产对象分)是

A.水稻种植业   B.畜牧业    C.自给农业    D.商品谷物农业

4.对甲、乙两地能源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石油比乙地丰富         B乙地水能比甲地丰富 

C.甲地太阳能比乙地丰富        D.乙地太阳能比甲地丰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下面两个表格,回答该地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为(  )

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区地形结构表

缓 坡

平 原

陡 坡

水 面

36%

18%

33%

13%

该丘陵地区农业用地结构表

种植业

畜牧业

林 业

渔 业

70%

12%

7%

11%

A.缓坡退耕,大力发展渔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放缓城市化进程,严禁占用耕地 D.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下面两个表格,回答13~14题。

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区地形结构表

缓 坡

平 原

陡 坡

水 面

36%

18%

33%

13%

该丘陵地区农业用地结构表

种植业

畜牧业

林 业

渔 业

70%

12%

7%

11%

13.造成该地区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绿化

D.城市化速度过快,占用大量耕地

14.该地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为(  )

A.缓坡退耕,大力发展渔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放缓城市化进程,严禁占用耕地

D.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