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图文
(1)描述图中交通运输方式分布特点。(5分)
(2)评价图示区域水能开发的优势自然条件。(6分)
攀枝花市钒、钛蕴藏量分别占全国的63%和93%。2010年启动了钒钛产业园规划,计划打造成为中国和世界的钒钛之都。
(3)分析该工业园区的区位优势。(4分)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下列“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表(表3),回答问题。(8分)
表3 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
(1)通常用 比重来衡量城市化水平。在19世纪的100年间,世界城市化水平仅上升了10个百分点;而20世纪最后40年间,世界城市化水平上升了 个百分点。(2分)
(2)从20世纪 年代起,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开始接近并超过发达国家;至2000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是发达国家的约 倍,说明当今世界城市化的特点之一是 。(4分)
(3)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可得出,到2010年世界总人口约达70亿,其中发达国家的总人口约达 ____亿,因此控制 国家的人口数量是当务之急。(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嫦娥三号”于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发射,并于北京时间12月14日21时11分在月面成功实现软着陆。据此回答1~3题。
1.“嫦娥三号”
A.发射时,英国伦敦市区的街灯已亮 B.发射至着陆期间,北京夜长逐渐变短
C.着陆时,惠灵顿(174°E)为14日 D.发射至着陆期间,悉尼(34°S)正午日影变长
2.“嫦娥三号”在月球白天要耐受可达120℃的高温,夜晚要抵御接近-180℃的低温,这是因为
A.月岩升温与降温速度慢 B.着陆区地形以高原为主
C.月球无大气的调节作用 D.月球受太阳活动影响大
3.“嫦娥三号”着陆区分布着玄武类岩石,此岩石属于
A.侵入型岩浆岩 B.喷出型岩浆岩 C.变质岩 D.沉积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热岛强度是用城市和郊区两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气温差值来表示。读图5“北京热岛强度四季平均日变化示意图’’,回答1 2~14题。
12.热岛效应最强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3.夏季一天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时间段是
A.6:00--8:00 B.10:00--12:00
C.12:00--16:00 D.22:00--4.:00
14.减弱北京市热岛效应的主要措施有
①增加绿化面积②机动车限行③冬季利用地热采暖④道路铺设渗水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图12,回答32~34题。
32.与乙国相比,甲国河流
①径流量大 ②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③结冰期长④支流众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3.乙国生产的主要粮食为
A.稻米、玉米 B.稻米、小麦 C.小麦、玉米 D.小麦、青稞
34.甲国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是
A.机械化程度高B.水利工程量大
C.生产规模大D.单位面积产量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板块运动造就了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基本形态。读图,回答8---10题。
8. 图中①、②板块的名称分别是
A. 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 B. 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C. 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D. 美洲板块、非洲板块
9. 图中③处
A. 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B. 位于板块生长边界
C. 位于太平洋中脊 D. 形成巨厚沉积岩
10.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可能形成
A. 海岭和海沟 B. 海岭和裂谷
C. 山地和海沟 D. 岛弧和裂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是指东亚季风区的陆表温度与副热带西北太平洋的海表温度之差,强指数年夏季风偏强,弱指数年反之。左图为东亚1960-1999年陆表和海表温度的距平变化,右图为东亚1960-1999年夏季海陆热力差指数。完成27~28题。
27.1960-1999年间,东亚地区
A.季风环流越来越显著 B.陆表温度年际变化总体比海表温度大
C.1999年陆表温度比海表温度高 D.1985年以来陆表与海表温度持续上升
28.根据图示信息推断,1966年和1980年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旱涝情况是
A.1966年北旱南涝、1980年北涝南旱 B.两个年份南北皆涝
C.1966年北涝南旱、1980年北旱南涝 D.两个年份南北皆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城市化对城市水循环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不透水面积增加,使地表径流增加 B.地表植被减少,使下渗量增加
C.城市热岛效应,使降水量减少 D.建筑物增加,使地表径流量减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下图A为某地貌景观图,为解释该景观的部分成因,教师在教学时进行了如图B的演示。教师演示了
A.板块挤压碰撞 B.岩块断裂上升 C.岩层水平挤压 D.外力侵蚀搬运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