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对霜冻现象进行了探究。下图是学生通过长期收听天气预报绘制的“我国东部地区平均初霜、终霜日期曲线图”。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据图可知
A.纬度越高,无霜期越长B.纬度越低,霜期越长
C.纬度越高,初霜出现越早D.纬度越低,终霜出现越迟
【2】不同地区初霜、终霜出现时间差异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因素是
A.季风强弱B.纬度高低C.距海远近D.地形起伏
【3】霜冻多出现在秋冬季节晴朗的夜间和早晨,其主要原因是
A.太阳辐射弱B.地面辐射弱C.大气削弱作用弱D.大气逆辐射弱
【答案】
【1】C
【2】B
【3】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影响气温的因素,试题难度一般。
【1】霜冻是指空气温度突然下降,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使农作物受到损害,甚至死亡。它与霜不同,霜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并且地面温度低于0℃,在物体上直接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有霜冻时并不一定是霜。每年秋季第一次出现的霜冻叫初霜冻,翌年春季最后一次出现的霜冻叫终霜冻,初终霜冻对农作物的影响都较大。读图初霜随纬度的增加开始时间越早,终霜随纬度增加结束时间越晚,即霜期随纬度增加而延长,无霜期随纬度增加而减少,四个选项中只有C选项正确,故选C。
【2】由上题可得,纬度越高,霜期越长,纬度越低霜期越短,主要原因是纬度越低,冬季温度较高,初霜出现的时间晚,终霜出现的时间早,不同纬度地区接受太阳辐射不同,所以产生初霜和终霜出现时间的不同;综上分析可知,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因素是纬度高低,故选B。
【3】据所学知识可知,晴朗的夜晚云层较薄,大气逆辐射作用较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弱,故霜冻多出现在秋冬季节晴朗的夜晚和早晨,故选D。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 某大数据平台对2018年上半年城市人流量进行了统计,下图为“根据其数据对某大城市甲、乙两功能区之间工作日6时至22时人流量状况绘制的统计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根据人流量的时间变化,推测甲、乙功能区分别是
A.行政区、工业区B.住宅区、商业区
C.商业区、旅游区D.工业区、住宅区
【2】缓解甲、乙两功能区之间交通拥堵的合理措施是
①修建地铁
②增加道路绿化
③修建快速路
④加大道路密度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欧洲某岛国土地利用结构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制约该国土地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 B. 水分
C. 热量 D. 植被
【2】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该国应该
A. 立足国情推进乳畜业发展
B. 进口稻米缓解粮食生产不足
C. 大力开发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D. 开发冰川水缓解水源不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某城市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和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回答下面小题。
【1】左图中,⑤→⑥反映的现象是
A. 城市化加速发展 B. 城市郊区化
C. 逆城市化 D. 城乡差别拉大
【2】不是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的是
A. 城市环境污染严重 B. 交通便捷
C. 农村劳动力丰富 D. 农村基础设施完善
【3】若右图中甲、乙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其中乙处在左图中的哪个阶段
A. ③时段 B. ④时段 C. ⑤时段 D. ⑥时段
【4】若右图中甲、乙代表世界上两类国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下列有关甲、乙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
B. 乙代表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
C. 乙国目前城市化速度较快,城市环境质量高
D. 甲国城市化速度缓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
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
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2】上图中的X处即为
A.莫霍面B.古登堡面
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D.内核外核交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工业部门产品成本比例示意图”,据图回答下面小题。
【1】下列工厂企业布局中,与乙类工业的区位要求相符合的是
A. 在广州建棉纺织厂B. 在上海建钢铁厂
C. 在北京建蔗糖厂D. 在大连建水产品加工厂
【2】世界工业部门从丙类→甲类的发展趋势,反映了
A. 原料影响增强B. 劳力数量影响增强
C. 政策影响减弱D. 劳力素质影响增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列甲乙两区域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1)比较甲乙两区域内的相关地理状况,完成下列表格。
甲 | 乙 | ||
农业地域类型 | |||
主要粮食作物 | |||
农业 发展的 自然 条件 | 有利 方面 | ||
不利 方面 |
(2)从气候、河流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甲地区湖泊面积缩小对周围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下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左图中,A→F反映的是____过程,该过程的标志是___、城市用地规模增大、___,其中主要标志是____。
(2)左图中的变化过程与右图中的曲线相对应的是________ (填a或b),右图中b曲线表示的是________(填发展中或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
(3)若某国处于左图中C阶段,可能出现________(填郊区城市化或逆城市化)现象。
(4)左图中E→F反映了_____现象,对应的是下图中的_____(①或②或③),该现象一般发生在_____(填发展中或发达)国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①②两地比较,水稻种植的气候条件更好的是 地;③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
(2)我国发展水稻种植业的优势气候条件是 ,不利条件主要是 ,因此,加强 ,是实现农业稳产的保证。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