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15.读长江流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流域多数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长江上游地区水能资源最为丰富.
(2)长江流域在我国经济中占有突出地位.已形成以E为中心的下游经济区,以C为中心的中游经济区,以A中心的上游经济区.(填图中字母)
(3)简要分析长江洪灾产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4)长江上游地区必须搞好生态建设建设,中游地区以防治长江水患,整治江河湖泊为重要任务,下游地区综合整治环境污染是重要任务.

分析 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一般从落差大和水量大方面进行分析.长江流经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落差大;长江流域位于湿润区,年降水丰富,径流量大.

解答 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长江流域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在上游地区,位于地势的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2)长江流域在我国经济中占有突出地位,分别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下游经济区,以武汉为中心的中游经济区及以重庆为中心的上游经济区.
(3)长江洪灾产生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气候,地形,水系特征进行分析,人为原因主要是人类的滥砍滥伐以及围湖造田等导致水土流失,湖泊泥沙沉积,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
(4)下游地区,人口众多,工业和城市密集,容易导致环境污染.
故答案为:(1)亚热带季风;上.
(2)E;C;A.
(3)自然原因:气候方面:夏季风不稳使雨季长短、雨量多少不稳.水系方面:汉江水系、两湖水系和长江干流同时涨水,一齐涌来.地形方面: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水流缓慢.
人为原因:(上游)滥砍滥伐森林,水土大量流失(中游)围湖造田,湖泊越来越少.
(4)环境污染.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长江流域的相关知识,较为简单,关键是结合该流域的区域特征进行分析.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图1为我国某区域的水系分布示意图.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图1中的M地进行实地考察,并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近三十年来M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图2为M地的等高线分布图,表1为M地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耕地林地草地荒地其他
1978年55.0%19.8%4.9%15.4%4.9%
2008年40.2%44.1%6.2%1.3%8.2%
(1)图1所示区域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水稻种植业.
(2)M地的地形地势特征是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东、南、西高,北部较低,该地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3)根据材料分析说明M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原因及其对R河水文特征的影响.
(4)从气候角度分析M地农业发展的不利自然条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水坝数量最多的国家,全国大江除了怒江和雅鲁藏布江之外,几乎所有大小江河的干流或支流上都建有水坝,总数量超过8.6万座.这些水坝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有防洪、供水、发电、灌溉、通航、旅游、养殖等.
(2)读图,黄河中游已建成的大坝中,水库面积最大的是三门峡,其淹没水面不断扩大,而库容却相对减少的原因是泥沙淤积使三门峡水库库容减小,淹没上游地区使其面积增大.
(3)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承受着最多的人口和最强的发展压力.我国水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其地质环境特殊,其中将过量泥沙带入水库的主要原因是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该学校的经纬度位置是(  )
A.130゜E,45゜NB.130゜E,40゜NC.110゜E,45゜ND.110゜E,40゜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我国东部自南往北,森林分布的东西宽度上发生了变化,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B.洋流C.地形D.季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甲国为拉丁美洲人均GDP较高的国家,与中国有良好的贸易关系.读图回答问题.

(1)根据图上信息,描述图示地区的地形特征.
(2)根据材料,描述H河的水系特征及其中下游的水文特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关于田纳西河水系的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田纳西河水系发达,水量丰富,全部可以通航
B.田纳西河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因此通航里程短
C.田纳西河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因此水力资源丰富
D.田纳西河受亚热带气候影响,水量十分稳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图示区域最高处与乙村的高差可能为(  )
A.600米B.900米C.1 000米D.1 200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沙田稻最可能种植在图a中的地方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