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是“我国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地比图中同纬度其他地区的气温年较差________(大、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
(2)分析图示地区由南向北气温年较差增大的主要原因。
(3)B地区和C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比较两地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农业生产条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表格中。
答案:(1)小 地形 (2)南部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年较差小;北部夏季暖热,冬季寒冷,且冬季气温远低于南部,气温年较差大。 (3) 思路与技巧:首先根据图中经纬线和轮廓,可以判断该图为我国北方地区图,A处为大兴安岭,用同纬切割法,在图中作辅助线,可以比较出该地年较差比同纬度地区小,原因是因为其海拔高;影响年较差大小无非是两个温度,一是夏季温度,二是冬季温度,联系影响我国夏冬季温度的原因,第二小题就容易了;B地为江淮地区,C地为三江平原,联系两地自然区域特征差异,不难分析出两地发展农业的区别。 |
本题是一道学科内综合题,要求我们能够运用本章原理切入到中国具体区域中,分析其农业发展的条件、特点等。 |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1-2012学年福建省泉州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带解析) 题型:单选题
如图表示我国部分地区某年的人口情况,读图完成问题。
【小题1】图示省、市、自治区中,死亡率最高的是( )。
A.上海市 | B.北京市 |
C.西藏自治区 | D.宁夏回族自治区 |
A.经济发达 | B.人口老龄化严重 |
C.文化水平高 | D.自然条件优越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1-2012学年湖北省荆门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地理试卷(带解析) 题型: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如图是我国部分省区老年人口比重(%)图和人口分布密度统计图。
(1)(2分)目前我国处于何种人口增长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转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分)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有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分)当一个地区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时,说明该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哪几个省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
试分析这些地区老龄化产生的原因。
A: ;
B: 。
(4)(5分)以我国人口分布密度统计图为依据,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具有什么特点?十年间
其发展的趋向是什么?并分析原因。
分布特点: ;
趋向: ;
原因: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届福建省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图表示我国部分地区某年的人口情况,读图完成问题。
1.图示省、市、自治区中,死亡率最高的是( )。
A.上海市 B.北京市
C.西藏自治区 D.宁夏回族自治区
2.上海人口的出生率比北京的高,而自然增长率却比北京的低,其原因是上海( )。
A.经济发达 B.人口老龄化严重
C.文化水平高 D.自然条件优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届湖北省荆门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如图是我国部分省区老年人口比重(%)图和人口分布密度统计图。
(1)(2分)目前我国处于何种人口增长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转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分)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有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分)当一个地区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时,说明该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哪几个省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
试分析这些地区老龄化产生的原因。
A: ;
B: 。
(4)(5分)以我国人口分布密度统计图为依据,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具有什么特点?十年间
其发展的趋向是什么?并分析原因。
分布特点: ;
趋向: ;
原因: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