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2009年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某地理兴趣小组为探究图示区域每年防洪压力较大的原因,绘制了下列框架图,请帮助完成。

(2)农业社会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曾是我国主要的粮仓。而如今,其“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原因主要有_______。
(3)国家批准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承接产业转移,是由于该区域具有  _______和_______优势条件。
(4)产业转移对皖江地区可能产生的影响有_______。

(1)气候:降水丰富且集中 水系,支流众多 地形地势地平
(2)自然原因:耕地破碎或河网密布
社会经济原因:人均耕地少,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工业、城市化发展占用较多耕地,受市场影响,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3)地理位置临近 长江水运便利
(4)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产业分工和合作,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社会: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影响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
环境:可能加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读图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天气网2009年12月4日讯 日前,一股较强冷空气正在影响我国,东北地区今天开始出现今冬第二强降雪,尤其是南部和东部地区将有暴雪,有关部门需及时做好道路积雪和积冰清除工作,并注意加强流感等疫情的防控。
材料二 我国部分城市2009年12月4日平均气温记录如下:单位℃
城市
郑州
福州
太原
石家庄
南昌
南京
天津
哈尔滨
济南
气温
6
12
-2
3
9
6
0
-15
5
城市
长春
北京
合肥
海口
长沙
呼和浩特
沈阳
广州
武汉
气温
-7
0
6
18
8
-7
-3
15
8
1.2009年12月4日,材料二中最南与最北城市的温差为     ,它反映了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主要特征是                                      ,其原因是
                                                                           
2.上述材料中的城市,其中属于铁路枢纽城市的有京广线上的          ,(除北京、广州外)属于沿海港口城市的有                 和广州,在两河交汇处兴起的城市有位于长江与其最大支流     交汇处的武汉等。
3.关于此次东北强降雪的分析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部分地区公路、铁路和机场将受道路积雪、结冰的影响
B.大雪增加了温室大棚内的温度和透光度,有利于温室农业增产
C.东北此次强降雪的水汽主要来自渤海
D.强冷空气影响主要是亚欧大陆上高压系统活动造成的
4.强降雪会给当地带来一些灾难性的后果,但它也并非有百害而无一利。试分析此次东北地区强降雪可能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有利影响(至少二方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读图题

图5为我国某区域图,阅读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甲城市以西地区七月气温分布特点,(4分)并说明原因。(4分)
(2)图6中等值线是甲、乙两城市周围某种地理事物分布状况,试分析乙城市及周围地区形成高值区的主要原因。(4分)

(3)图7为乙城市某生态工业园区生产联系图,试评价图示生产循环的意义。(4分)

(4)图8是甲、乙所在省市实际利用外资增速情况,试说明其增速特征。(4分)并分析以甲、乙两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区位优势。(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读图题

14.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批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黄河三角洲地区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河三角洲及其附近地区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黄河口及其附近地区的卫星影像图(图中左下角日期为拍摄日期)

(1)关于材料一中各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A.滨州市的等级比济南高,服务范围比寿光小
B.图示区域的城市体系中,济南为第一级城市
C.滨州市与东营市之间有明确的区域界线
D.东营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地形的影响
(2)材料二中黄河口及其附近地区的卫星影像图主要是通过________技术获取的,从中可以看出,从1984年至2006年,黄河三角洲面积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导致这种变化的因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三点)。
(3)2009年3月,东营市市长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作为‘石油城’,东营不能等资源枯竭了才考虑转型”。请为东营市的经济转型提出合理化建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读图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青海省气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04年到2008年,环青海湖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431.3毫米。比1971年一2000年平均值增加了13%。
材料二:随着水位的上升,青海湖的面积也在逐渐“长大”。青海省气象局遥感监测与生态评估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青海湖的面积比2004年增加了132平方公里,达到4317平方公里。
材料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供的数据表明,喜马拉雅山脉所在地区的气温正以年均0.06摄氏度的速度持续上升。尼泊尔水文气象局的资料则显示,气温上升使该国一些冰川正以每年10米的速度快速退缩。冰川融水注入一些冰川湖后,冰川湖面积已经显著增大,决口危险大增。
材料四:高原北部可可西里地区的苟仁错(错:藏语湖的意思),资料记载1990年时湖泊面积23.5平方公里,平均深1.3米以上,不到10年的时间竞完全干涸。高原东北部若尔盖地区的兴错,60年代3.3平方公里的湖泊面积现在仅存一片2平方公里的沼泽。
材料五:从2002年起,青海省在环湖地区开始实施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还草47万亩,保护天然林84.9万亩,治理沙化土地4875万亩,封山育林6万亩。这些措施使青海湖周边植被明显恢复,有效遏制了沙漠化的发展。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发生了哪些明显的变化   ?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8分)
(2)青藏高原地区的湖泊从水量的变化看有两种,即水量的增加和减少,分析青海湖的面积也在逐渐“长大”的原因是?(14分)
(3)简要回答青藏高原湖泊补给的主要类型?根据材料三,推测未来冰川湖水位可能的年际变化趋势?(1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读图题

(25分)充分认识区域地理特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保护生态,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图为我国某地区地形图,右上方小图是图中C地实测高程点分布图(单位:m)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1:指出图6中主要的陆地地形类型及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4分)分析B地年降水量少于A地的原因。(4分)
小题2:在制作地图时,我们可以根据相邻实测点的高程确定它们之间待定高程点的位置来绘制等高线。请用此方法绘出C地的400m等高线。(2分)
下图为该地区某地生态农业模式图。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3:分析在当地农村推广使用沼气对农业生产、生活及生态的意义。(8分)
下图为A地所在省、浙江、广东及全国2001-2008年第二产业占各自GDP比重的变化
目。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4:比较分析A地所在省第二产业比重变化的特征。(4分)对该省工业的发展,有人提出今后应大力发展外向型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读图题

下图为美国阿拉斯加及其附近地区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山脉按成因分属于             山,甲处洋流按性质分属于             
(2)阿拉斯加面积为17l万平方千米,但人口仅60多万。影响阿拉斯加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是                                       。从历史角度看,阿拉斯加人口增长的方式主要是                     
(3)试分析阿拉斯加地理环境对其生产和对外交通的影响。
(4)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阿拉斯加冬季的气温已平均上升了约6℃,阿拉斯加气候的变化给当地带来的影响有             
①云杉虫害增多 ②永久冻土融化造成森林、建筑破坏
③海冰变薄、变小 ④河流流量短期内大幅度减小
⑤最高峰麦金利山雪线降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图为我国出口商品变化情况。读图回答:

1.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我国对外贸易出现了新的飞跃,主要原因是我国
A.实行改革开放  B.实行西部大开发  C.加入世贸组织  D.加快了自然资源开发
2.以下是我国主要贸易对象,其中与我国既有明显“经济互补性”,又具“空间接近”优势的是
A.日本  B.美国  C.欧盟  D.东南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图甲是我国某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图乙是该省某地区甲河水系示意图。读图分析回答:

1.甲河被该地区誉为“母亲河”,有关甲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流入北冰洋的外流河  B.由半湿润地区流入半干旱地区
C.在山麓冲积扇处地下水补给河流  D.河流补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
2.甲河下游地区是开发历史悠久的耕作区,当前限制其农业发展的突出因素是
A.土壤  B.地形  C.水源  D.热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