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辍笔 随声附和 晦朔 皇天后土
B.皲裂 仗义直言 蹙额 毛骨悚然
C.蹂躏 再接再励 援列 百舸争流
D.婵娟 绿草如荫 游说 乳臭未干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各句中,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高__________的诗歌作品的。
②戴望舒把对“丁香姑娘”深厚的感情__________在他的《雨巷》里,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③鉴赏诗歌时,要体会这些诗的章法、韵律及用词方面的特点,认真__________诗的意象。
A.品位 灌注 揣摩
B.品位 贯注 揣测
C.品味 灌注 揣测
D.品味 贯注 揣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 。(苏轼《赤壁赋》)
⑵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⑶ , ,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⑷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⑸不见复关, ,既见复关, 。(《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绵谷【1】回寄蔡氏昆仲【2】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1】锦江在成都南,绵州在成都东北,绵谷在绵州东北。【2】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颔联写景历来为人所称道,《唐宋诗举要》云:“三四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是谓神行。”请作简要分析。
【2】赏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各组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
B.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的新客了!我摸着红漆雕花的家具,我摸着父母睡床上金色的花纹,我呆呆地看着檐头的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
C.在年节里,为了他,忙着切那冬米的糖,为了他,常悄悄地走到村外的她的家里去,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
D.当我经历长长的飘泊回到故土时,在山腰里,田野上,兄弟们碰见时,是比六、七年前更要亲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适莽苍者, ,腹犹果然。(庄子《逍遥游》)
(2)朝搴阰之木兰兮, 。(屈原《离骚》)
(3)春冬之时, ,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韩愈《师 说》)
(5) ,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昆琶行》)
(6) ,多于机上之工女。(杜牧《阿房宫賦》)
(7)夙兴夜寐, 。(《诗经·卫风·氓》)
(8)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对“要是他听到流言,说是中学的学生闹出了乱子,他总是心慌得很,一个劲儿地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别里科夫的责任心,他唯恐学校出事。
B.表现别里科夫胆怯心虚,害怕任何事情牵连到自己。
C.表现别里科夫整天六神无主,害怕新生事物。
D.表现别里科夫怎样用“套子”去限制、束缚周围的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历史上的东西南北中
李 凭
在摆脱野蛮进入文明阶段后,中华先民就一直是活跃发展的。各地先民创造出绚丽的文化,随后从西到东、从南到北传播,进而汇聚在中原;又从中原散发到东、西、南、北各方位。正是这种持续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明不断丰富,从而在文化上表现为多样性,经济上表现为不平衡性,政治上则表现为追求统一性。
中原西部的渭水流域是中华古人类与古文化的发祥地,但作为发祥地,它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早的,因为还可以列举出元谋猿人、北京人及其文化等。可见,中华大地上的文化,最早并不是在被后人视为中心的中原出现和扩散开来的。不过,由于气候、物产相对适宜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更由于地理位置的适中,黄河中游逐渐成为文化交汇的中间地带。于是,黄河中游的文明程度逐渐突显,为后世所谓中原文化至尊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黄河中游地区,原本也存在多种不同的文化。传说中关于黄帝与炎帝、蚩尤、三苗等部落的联合与战争,正是不同文化交流与冲突的集中反映。依靠军事胜利的推动与政治管理的成功,以黄帝部落为中心的政治形式出现了。当然,这仅仅是黄河中游政治中心的雏形;后来从中华地域的中部、东部和西部分别发展起来的夏、商、周等王朝,就都以中原为根据地向周边拓展。
由于统治范围与实力的限制,夏、商、周等王朝的政治中心具有局限性。中原以外地区发展的势头强劲起来的时候,西周的政治中心地位日益丧失,春秋争霸与战国争雄的局面随之形成。不过,春秋争霸的实质是政治势力的逐步归并。秦国在西方,代表中华大地西部的文化。其势力向东推进,陆续消灭六国,从而一统天下。这样的统一,是中华大地西部文明与东部文明碰撞、融汇的过程。
中华大地的经济重心早先位于中原,隋唐之后南移至江南。在南北朝分裂时期,江南的经济确实得到了长足发展;而在隋唐之后的北方,虽然中原经济因战乱频仍而破政,但仍然有一个值得重视的经济发展区域,那就是由黄河与太行山围拢成的河北地区。当然,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未必是一致的。如隋唐时期,经济重心虽然已经向东北、东南转移,但政治中心仍在长安、洛阳一线。为了解决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分离问题,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被凿通了。在隋唐、北宋时期,大运河是途经开封的,这种状况有别于后来元明清时期的大运河。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脱离,其弊在于运输物资要增加巨大成本;但是也有其利,那就是迫使政治中心必须与经济重心密切联络,从而有利于时全局的掌控。
随着东西南北中的演变,政治中心就不断发生位移。古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主要面临的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平衡的经济会不断引发政治之争,因此就需要寻求平衡,而寻求平衡的过程会消耗巨大的社会成本。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古人类与古文化的发祥地有多个,渭水流域只是其一,元谋猿人、北京人所出现的地方也可看作是其发祥地。
B.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黄河中游的文明程度日渐突出,为后世所谓中原文化为尊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C.古代的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两者有时会重合,有时又会分离,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当时运输物资需要巨大成本。
D.中国古代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可义总想寻求平衡,导致在寻求经济平衡的过程中消耗了巨大的社会成本。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各地中华先民都创造了绚丽的文化,但由于中原地区地理位置适中,各地文化最后都汇聚于中原,再经此地向各地散发。
B.传说中关于黄帝与炎帝、蚩尤、三苗等部落在黄河中游地区的联合与战争,表现出这一地区的不同文化得到了交流、产生了冲突。
C.西周的政治中心地位日益丧失之后,春秋争霸与战国争雄的局面随之出现,而此时,中原以外地区发展的势头程强劲。
D.隋唐时期的大运河是为了解决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分离问题而凿通的,流过的地区与元明清时期的大运河并不完全相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明不断丰富,在文化上表现为多样性,这得益于我国古代东、西、南、北、中各地区持续地进行文化交流。
B.依靠军事胜利的推动与政治管理的成功,出现了以黄帝部落为中心的政治形式,形成了黄河中游政治中心的雏形。
C.秦国在中华大地的西部,其势力向东推进,陆续消灭六国,最终一统天下,这是西部文明战胜东部文明的结果。
D.隋唐之后,中华大地的经济重心由中原南移至江南,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时的北方地区没有值得重视的经济发展区域。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