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题目】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内容。光荣革命后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王权受到限制,权力由国王向议会转移,并通过一系列法令的颁布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但议会能否制裁国王显然与题干主旨无关,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在君主立宪制之下,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安妮女王不经过议会而直接解除辉格党人行政职务的做法违背了君主立宪制下对国王权力的规定,说明当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尚未发展完善,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项。1721年,担任财政大臣的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前期,英国的责任制内阁进一步完善,这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光荣革命后英国国王保留了行政权,安妮女王做法的错误之处主要在于其没有经过议会,并不是对《权利法案》的破坏,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的白领工人人数已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一半以上,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人数正在日益减少而从事技术性、信息性和智力性工作的非生产性知识型人员的队伍却在不断地扩大。因此,可以推断美国

A知识型阶层将成为社会的主体

B非生产人数占劳动力的大多数

C人们逐渐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

D产业结构已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代统治者都重视汲取前代兴亡的经验尤其是教训,但都很难改变“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宿命。孔子说“过犹不及”,在汲取前人教训时尤其如此。

请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为例,举例论证。(要求:案例合理,论证有力,不少于两个案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2015天津模拟)--- Alex came back home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 Really? Where at all?

A.had he been B.has he been

C.had he gone D.has he gon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此之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维新思想一览表

人物

著作

部分观点摘录

康有为

《孔子改制考》

“天下大同”“言民权”“托古改制”……

梁启超

“伸民权”“设议院”“兴学校”“实行君主立宪”……

《仁学》

“仁以通为第一义”“宣扬维新”“破除等级,冲破网罗”……

严复

《天演论》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在此以后”中的“此”的具体史实。在“此”前后外国的渗透方式有何变化?

2)将表中序号所标注的内容填写完整。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思想的特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The park was full of people, ____themselves in the sunshine.

A.having enjoyed B.enjoyed

C.enjoying D.to enjoy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诗经》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有学者指出《诗经》具有显著的政治与道德色彩,它站在社会公认原则立场上表达了人民对现存社会秩序的不满。可证明此观点的内容集中在

A.《风》 B.《雅》 C.《颂》 D.《九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二 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宪法者,全国人民权利之保证书也,决不可染以优待一族、一教、一党、一派人之作用。”“非独不能以孔教为国教,定入未来之宪法,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

——陈独秀《宪法与孔教》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的观点进行简要评价。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