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题目】 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江苏北部沿海滩涂围垦,需要经过筑堤、挖渠等工程措施和种植适应性植物等生物措施改造,4~5年后才能种植粮食作物。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A. 无划分指标依据B. 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C. 与自然河道一致D. 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A. 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B. 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 互相联系的促进作用D. 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3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A. 市场B. 技术C. 资金D. 交通

4改造滩涂所种植的适应性植物应

A. 耐湿B. 耐旱C. 耐盐D. 抗倒伏

5若缩短滩涂改造时间,需投入更多的

A. 化肥B. 农家肥C. 农药D. 淡水

【答案】

1B

2A

3D

4C

5D

【解析】

1秦岭-淮河一线,作为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是按照一定指标划分的(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1月平均气温0°C等温线和800mm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区),A错;但图中洪泽湖以东地区,淮河并没有自然的入海河道,由材料“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可知,淮河是借助运河、其它河流河道入海,因而洪泽湖以东没有对应的自然标志,B对C错;秦岭-淮河一线作为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该界线具有过渡性,界线两侧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差异是渐渐增大的,两侧没有显著的差异,D错。

2以长江为界,划分为苏南、苏北两大地区,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说明苏南、苏北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差异较大,两侧的差异并不仅仅体现在自然或社会经济的某一个方面,B、D错;如果是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两侧地区的交流、联系越多,则差异越小;造城两侧差异大的原因是长江的阻隔作用,长江的阻隔导致两岸交通不便,使两侧地区相互往来、相互影响较小, 两侧的差异较大,形成苏南、苏北不同的分区,A对C错。

3从材料中可知,江苏境内修建多座长江大桥,交通更加便利,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因此主导因素为交通,D对;市场、技术、资金因素可以增进合作,但缺乏相关材料信息,且一直以来制约苏南、苏北合作的主要因素是长江的交通阻隔作用,故A、B、C都不是主导因素。

4海水盐度高,而沿海滩涂地势低平,常受海水浸泡,土壤含盐度高,因此改造沿海滩涂的适应性植物应为耐盐能力强的植物,通过种植耐盐性植物不断改良土壤、降低土壤的含盐量,C对;经过筑堤、挖渠等工程措施的实施,大量水分被排走,土壤的含水量下降快,湿度已明显减小,植物的倒伏与天气(大风、阴雨天气)相关,与种植在沿海滩涂还是内陆陆地关系小,因而耐湿、抗倒伏植物对改造高盐度的滩涂土壤作用较小,A、D错;江苏为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较大,滩涂位于沿海地区,气候更湿润,作物不需要具备耐旱特征,B错。

5沿海滩涂具有盐度高的特点,要想缩短滩涂改造时间就要加快降低滩涂土壤的盐度;投入更多的化肥、农家肥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但不能降低土壤盐度,过多使用化肥还会使土壤板结,A、B错;投入更多农药有利于杀虫、除草等,也会加剧农产品污染,同样不能降低土壤盐度,C错;投入更多淡水,土壤淡水含量增加,有利于稀释土壤盐度,达到加快降低土壤盐度的目的,D对。

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是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学生应理解区域的基本特征并能应用特征辨析选项:(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的界线是模糊的,如气候区、植被区,有的界线是明确的,如国界、省界等;(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比如矿区的矿产资源优势,旅游区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特色;(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1271-1295年马可·波罗东行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东行途中经过A、B、C三地,其所属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A ______,B ______,C______。其中A地的气候特征是______ 。

(2)马可·波罗乘船返回途中,途经的D处为______ 海峡,E处位于_____ 板块和 ______板块的交界处附近。途经的F处比E处的海水盐度 ______ (高、低),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3)马可·波罗途经塔里木盆地西部边缘的喀什时,得知当地“有美丽的花园、果园、葡萄园,棉花、亚麻产量十分丰富”。请简要分析当地棉花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该处地质事件发生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下沉沉积—岩浆侵入—挤压褶皱—发生断裂—抬升侵蚀—下沉沉积

B. 下沉沉积—挤压褶皱—发生断裂—岩浆侵入—抬升侵蚀—下沉沉积

C. 下沉沉积—岩浆侵入—发生断裂—挤压褶皱—抬升侵蚀—下沉沉积

D. 下沉沉积—挤压褶皱—岩浆侵入—发生断裂—抬升侵蚀—下沉沉积

2上图中①、②处岩石发生了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最有可能的是

A. 石英岩、大理岩 B. 板岩、大理岩

C. 板岩、片麻岩 D. 石英岩、片麻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某城市区域示意图”,图中②是石油化工区,③是电子工业区,附近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读图完成以下各题。

(1)从城市功能区看,图中①处最有可能形成_______ (填选项)。

A.住宅区 B.商业区 C.工业区

(2)电子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如果在④处建一水泥厂,你认为是否合理?_______, 最主要理由是_______

(3)许多与石油化工企业有生产联系的厂家都纷纷集聚在石油化工区,分析其原因是什么?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约赛米蒂国家公园位于内华达山脉西侧,公园内峡谷、瀑布众多,花岗岩遍布,其中形成于船长峰(海拔约2000米)上的“火瀑布”极为壮观。“火瀑布”是借助夕阳制造的一种光学效应,呈金黄色,就像火焰一般。傍晚时在各种因素齐备时,夕阳的光线才有可能“点燃”这条瀑布,创造魔幻般的色彩。这样的奇观每年只有短短数天,通常发生在二月。到了夏季时节,瀑布就会干涸。下图为火瀑布景观示意图和火瀑布地理位置示意图,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和图示推测,有关 “火瀑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火瀑布”在二月每天可见 B. 瀑布陡崖朝向西偏北

C. 瀑布的主要补给为积雪融水 D. 其形成与火山喷发有关

2若要在日落前形成“火瀑布”,应同时具备的条件是

①日落前,当地天气晴朗无云;②崖顶附近雨水多;③崖顶积雪多;

④当地气温较低,有锋面活动;⑤当地气温较高;

A. 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⑤

3每年夏季瀑布干涸,其主要成因是

A. 锋面雨带南移,雨季结束 B. 地处风带的背风坡,降水少

C. 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D. 地形封闭,水汽难以到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我国东部沿海某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净迁入率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该城市人口最多的年份是 ( )

A. 1998年 B. 2004年 C. 2010年 D. 2013年

2该城市2010 2013年人口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 )

A. 自然生态环境恶化,死亡率大幅度上升 B. 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出生率大幅度变化

C. 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外迁 D. 主城区污染严重,重工业向卫星城迁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我国荒漠化土地成因比例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我国下列地区与其主要的荒漠化现象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A.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煤炭开采B. 黄土高原——风蚀

C. 云贵高原——物理及化学作用D. 江南丘陵——水蚀

2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是

①石灰岩广布、土层发育浅薄

②植被破坏

③土层疏松、直立性强

④降水集中,多暴雨

⑤地表水缺乏

A. ①②B. ②④C. ③④D. ③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天然林区多年平均径流深与森林覆盖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曲线①②③依次代表

A. 年径流量、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B. 年径流量、地下径流、地表径流

C. 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年径流量 D. 地下径流、地表径流、年径流量

2在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可以

A. 增加地表径流量 B. 增加径流总量

C. 减少地下径流量 D. 控制土壤侵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等高线示意图,已知a > b,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有关M、N两处地形的正确叙述是( )

①M为山坡上的洼地

②N为山坡上的洼地

③M为山坡上的小丘

④N为山坡上的小丘

A. ①②B. ①③

C. ②③D. ②④

2若b海拔高度为200m, a海拔高度为300m,则M、N处的海拔高度为( )

①200<M<300

②300<M<400

③100<N<200

④200<N<300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