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面四幅等高线图,比例尺相同。回答各题。
1.图中数字表示的地形部位,与下列名称排序相符的是( )
A.①山峰②山谷③山脊④盆地 B.①山峰②山脊③鞍部④山谷
C.①盆地②山脊③鞍部④山峰 D.①盆地②山脊③山谷④山峰
2.上面四幅地图中最可能爆发泥石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跨国公司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经济所组成,并从事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大型企业。一些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立工厂、而不是将工厂设立在一个工业区内,主要原因是( )
A.工业分布由集中趋向分散的体现
B.在一个工业区内无法生产众多的零部件
C.跨国公司没有一个核心的部门
D.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取得最佳的效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苏省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读图中若A是绿色植物,则图示含义是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分解作用
D.化合作用
2.图示内容可以反映的森林功能是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C.减弱噪声,美化环境
D.过滤空气,净化大气
3.图示过程的意义在于
①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②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③改变了化学元素的存在形式和空间位置 ④把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山西省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因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大量人口迁入而形成的城市是
A.我国的太原、上海 B.我国的大庆、攀枝花
C.美国的纽约、华盛顿 D.我国的西安、澳大利亚悉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西省宜春市高一下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12分)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加,2001年全国流动人口超过了1.4亿。
(1)从图A可以得出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特征是 ;
从图B可以得出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特征是 。(2分)
(2)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分析不恰当的是( ) (2分)
A.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要高于人口流出地区
B.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要多于人口流出地区
C.人口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要优于人口流出地区
D.人口流入地区的生活费用要低于人口流出地区
(3)从前些年熙熙攘攘的“民工潮”,到2004年广东、浙江等地劳动力市场的用工纷纷告急,呼喊“民工荒”,凸显民工对城市不可或缺的作用。试分析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给城市带来的积极影响。(4分)
(4)四川、安徽、湖南等省区人口大量外迁,对当地产生了那些积极影响?(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西省宜春市高一下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图,回答各题。
1.合理的棉纺织工业布局应位于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2.①可能是( )
A.西藏 B.河北 C.江西 D.海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辽宁师大附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四组岛屿的名称,与图排序一致的是
A. 冰岛、海南岛、塞浦路斯岛、斯里兰卡岛
B. 塞浦路斯岛、斯里兰卡岛、海南岛、冰岛
C. 冰岛、斯里兰卡岛、塞浦路斯岛、海南岛
D. 海南岛、冰岛、塞浦路斯岛、斯里兰卡岛
2.关于A岛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处高纬度地区,属于极地气候
B.位于北冰洋上,冬季常见极光现象
C.有20°E经线穿过,地跨东西半球
D.地处板块边界,地热资源丰富
3. 当巴西高原上草木枯黄之时,C岛地区正值
A. 温和多雨的冬季 B. 寒冷干燥的冬季
C. 高温多雨的夏季 D. 炎热干燥的夏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年高考二轮复习 专题满分冲刺(一)地球运动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中N为北极点,A、B为晨昏线与纬线的交点,C为该纬线上一点。读图,完成各题。
1.该日C地的日出时间和可能的月份为( )
A.2时5月B.10时6月
C.2时11月D.8时12月
2.若A、B所夹劣弧为夜弧,且A点两侧日期不同,
为7日和8日,则此时北京时间为( )
A.7日18时B.7日22时
C.8日18时D.8日22时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