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城市化的需要,城镇周围要发展乳牛业、花卉业和种植业,在图中A、B、C三地如何安排乳牛业、花卉业、小麦种植业比较合理,并说明理由。(6分)
(1)A地发展 业较合理,理由是 。
(2)B地发展 业较合理,理由是 。
(3)C地发展 业较合理,理由是 。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1-2012学年浙江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 题型:选择题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提出,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到2010年和2020年,全国耕地应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这一红线是中国粮食安全的警戒线,保障耕地面积是铺设稚食安全之路的第一块巨大基石。
我国83个50万人口以上的大中城市中,有73个分布在全国52片耕地集中分布区,即我国最强劲的经济发展区城与最需要保护的集中连片优质耕地分布区域在空间上是复合的。
图为“我国各省区人均产粮与全国均值之差”示意图,根据图文资料,回答20~22题。
1.下列省区中,发展商品性粮食基地潜力最大的是
A.安徽省 B.陕西省 C.河北省 D.贵州省
2.江苏省原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拥有江淮地区、太湖平原两大商品根基地,导致其产粮大省地位明显下降的主要因素是
A.水源与土壤 B.政策和劳动力 C.市场和交通 D.工业化与城市化
3.“我国最强劲的经济发展区域与最需要保护的集中连片优质耕地分布区域在空间上是复合的”这一特征
A.增加了耕地保护的难度
B.强化了耕地保护的力度
C.反映了南北方的差异性
D.体现了自然资源的整体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2届河北省高三上学期四调考试地理试卷 题型:选择题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提出,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到2010年和2020年,全国耕地应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这一红线是中国粮食安全的警戒线,保障耕地面积是铺设粮食安全之路的第一块巨大基石。我国83个50万人口以上的大中城市中,有73个分布在全国52片耕地集中分布区,即我国最强劲的经济发展区城与最需要保护的集中连片优质耕地分布区域在空间上是复合的。下图为“我国各省区人均产粮与全国均值之差”示意图,根据图文资料,回答35~36题。
1.下列省区中,发展商品性粮食基地潜力最大的是
A.安徽省 B.陕西省 C.河北省 D.贵州省
2.江苏省原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拥有江淮地区、太湖平原两大商品粮基地,导致其产粮大省地位明显下降的主要因素是
A.水源与土壤 B.政策和劳动力 C.市场和交通 D.工业化与城市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0-2011学年山西省晋中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地理卷 题型:选择题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提出,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到2010年和2020年,全国耕地应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这一红线是中国粮食安全的警戒线,保障耕地面积是铺设粮食安全之路的第一块巨大基石。我国83个50万人口以上的大中城市中,有73个分布在全国52片耕地集中分布区,即我国最强劲的经济发展区城与最需要保护的集中连片优质耕地分布区域在空间上是复合的。下图为“我国各省区人均产粮与全国均值之差”示意图,根据图文资料,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省区中,发展商品性粮食基地潜力最大的是
A.安徽省 B.陕西省 C.河北省 D.贵州省
2.江苏省原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拥有江淮地区、太湖平原两大商品粮基地,导致其产粮大省地位明显下降的主要因素是
A.水源与土壤 B.政策和劳动力 C.市场和交通 D.工业化与城市化
3.“我国最强劲的经济发展区域与最需要保护的集中连片优质耕地分布区域在空间上是复合的”这一特征
A.增加了耕地保护的难度 B.强化了耕地保护的力度
C.反映了南北方的差异性 D.体现了自然资源的整体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浙江省期末题 题型:单选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目前该地区的农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题意完成39-40题。
39.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由商品粮基地变成粮食调入区,说明该地区的粮食品种已经不适合当地需要
B.由商品粮基地变成粮食调入区,是因为耕地锐减、环境污染严重,已无法种粮
C.由桑基鱼塘变成杂基鱼塘,说明了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的变化
D.由桑基鱼塘变成杂基鱼塘,也使农业科技在生产中的地位下降
4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许多地区盲目建设“开发区”、“工业城”,使农田面积大量减少
B.粮食、蔗糖等产量明显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地的可持续发展
C.该地现在的农业结构,已经明显的不合理
D.现在该地农业上的变化,说明了传统农业在该地规模的扩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