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读我国20世纪90年代三大经济地带三大产业比重图和三大经济地带GDP所占比重的变化表,完成下列问题。

年份

1980

1985

1990

1995

东部

52.3%

52.9%

53.8%

58.3%

中部

31.2%

31.1%

29.8%

27.6%

西部

16.5%

16.0%

16.4%

14.1%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经济地带名称:

A是      ,B是        ,C是       

(2)A、B、C中,产业结构较优的是        ,其原因是

 

(3)B经济地带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             。目前,该经济地带产业结变化趋势是                     

(4)列表比较三大经济地带的差异:

地带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速度

差异的成因分析

A

 

 

 

B

 

 

C

 

 

 

(5)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个经济地带发展水平的差距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如何实现三个地带的协调发展?

 

(1)中部经济地带  西部经济地带   东部经济地带  

(2)C  C地带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程度较高,生产力水平较高;A、B地带乡镇企业不发达,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发展相对迟缓  

(3)27%  32%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4)见下表:

地带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速度

差异的成因分析

A

居中

居中

农业的自然条件差、闭塞,社会经济基础差,改革开放起步较晚

B

最低

最慢

C

最发达

最快

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优越,社会经济基础好,改革开放起步早

(5)三个经济地带发展水平的差距在逐渐扩大。三个地带的发展,除了因地制宜,按照各地带的特点安排开发整治的重点外,还应该加强东部与中、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的互补发展。结合东部地带的资金、科技力量和中、西部地带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可把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和高能耗、高原料消耗、运输量大的企业由东部地带转移到中、西部地带,把适宜在中、西部就地加工的农牧产品加工企业转移到中、西部的农牧业地区。国家要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优先在中、西部安排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项目,以东部的发展来加快中、西部的建设与开发

 

 ①学会分析三维坐标图,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都呈现“二、三、一”的特征,但也存在明显差别。第一产业的比重东部低于中部,中部低于西部,只有东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产业的比重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只有东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产业的比重东部高于西部,西部高于中部,也只有东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②分析不同区域环境的差异及其原因可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位置、地形、气候、植被、水文和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差异(经济发展特点、工农业生产及其布局、交通运输、人口与城市)两大方面进行比较。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下列资料和洞庭湖水系变迁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洞庭湖水系变迁图

材料二:清代初年,洞庭湖面积约6000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然而洞庭湖水域的泥沙淤积非常严重,到20世纪末,面积仅剩下2625平方千米。

“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大片湿地的消亡使洞庭湖的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近50年来,洞庭湖经历了35次水灾,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洪水接二连三地肆虐洞庭湖两岸。1996年7月的洪水,直接损失近500亿元。近几十年来,洞庭湖有效蓄洪能力急剧下降。1954年能蓄水314亿立方米,1983年能蓄水187.4亿立方米,1998年只能蓄水170亿立方米。

(1)根据材料说明洞庭湖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哪些生态问题?

(2)引起该现象的主要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有哪些?

(3)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应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1-2012学年河北枣强县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带解析) 题型:综合题

读下列资料和洞庭湖水系变迁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洞庭湖水系变迁图

材料二:清代初年,洞庭湖面积约6000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然而洞庭湖水域的泥沙淤积非常严重,到20世纪末,面积仅剩下2625平方千米。
“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大片湿地的消亡使洞庭湖的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近50年来,洞庭湖经历了35次水灾,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洪水接二连三地肆虐洞庭湖两岸。1996年7月的洪水,直接损失近500亿元。近几十年来,洞庭湖有效蓄洪能力急剧下降。1954年能蓄水314亿立方米,1983年能蓄水187.4亿立方米,1998年只能蓄水170亿立方米。
(1)根据材料说明洞庭湖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哪些生态问题?
变化:
生态问题:
(2)引起该现象的主要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有哪些?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3)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应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主要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届海南琼海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读“长江三角洲略图”和”珠江三角洲略图”,回答问题。

(1)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综合型工业基地,其发展工业的限制性因素是____________。(2分)

(2)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 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进程分两个阶段,1979年至1990年的主导产业是  

        ;20世纪90年代后,与长三角相比,珠江三角洲产业升级面临困境,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届陕西省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读“我国三个年代的四项人口指标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8分)

(1)1949年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是                     

(2)1965年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是                     

(3)1985年我国人口增长呈现________的特点,该年人口净增长____________万左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人口增长模式与农村人口增长模式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0-2011学年上海市松江区高三5月模拟测试地理卷 题型:综合题

石油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之一,素有“经济血液”“经济命脉”之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石油进口不断增加。图l为“1990年和2006年我国原油进口来源地结构” 图,图2为“2006年各地区原油生产、原油加工和乙烯生产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图,图3为“中国近五年及未来石油供需状况对照”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读图1,1990年和2006年我国原油进口来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大洲看主要表现在

2006年新增的石油进口国中比重最大的国家是        

2.读图2,原油生产比重明显大于原油加工比重的地区有                            

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原油加工比重大的主导原因是                               

根据图2资料说明华东地区原油供需关系         

3.从图3可以看出,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试分析其原因。

4.为保障我国石油供应安全,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提出应采取的措施。

国外方面:     

国内方面:                                    

5.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大量使用煤炭、石油等能源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增加。目前,碳排放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分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