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读我国部分地区雨涝分布图和我国部分地区干旱总次数等值线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甲 我国部分地区雨涝分布图
乙 我国部分地区干旱总次数等值线图
(1)读图甲,说明我国雨涝区的分布规律,并从地形与降水的特点分析原因。
(2)图甲中B地区为多涝区,试从人为方面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3)图乙中A地区为湿润地区,但又是干旱频发区,试从地形地势方面解释其原因。
【答案】(1)我国雨涝分布大体是从东南向西北减少。原因:我国的降水量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多平原,排水不畅。
(2)原因:长江上游地区乱砍滥伐,陡坡开荒;长江中游地区围湖造田。
措施:长江上游地区植树种草,退耕还林,修建水库(三峡工程);长江中游地区退耕还湖,裁弯取直。
(3)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区,虽然降水丰沛,但是由于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大量地表水渗入地下;横断山区地势起伏,落差大,水流急,水分的存留时间短。
【解析】(1)直接根据图示的图例判断,多涝区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而向西北地区逐渐减少。结合地形和降水对洪涝灾害形成的影响分析,从降水量来看,我国的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逐渐减少;从地形来看,地势平坦,排水不畅则可能导致洪涝灾害多发。
(2)据图甲可知,图示B地区位于长江中游地区,注意题干的“人为原因”信息,该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人为原因可从湖泊面积的缩小分析,即上游的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重,则入湖泥沙增多,湖床抬升;围湖造田。防治措施主要针对原因,可从长江上游的植被保护和退田还湖分析。
(3)据图乙可知,图示A位于我国云贵高原地区,虽然该地区暴雨多发,但由于受地形地貌特征影响,地势起伏大,且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下渗严重,同时横断山区地势起伏,落差大,水流急,水分的存留时间短,因此虽为为湿润地区,但又是干旱频发区。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题文)读“南美洲局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小题1)图示洋流是( )
A. 寒流,自北向南流动 B. 暖流,自北向南流动
C. 寒流,自南向北流动 D. 暖流,自南向北流动
【2】(小题2)近年来该洋流增强导致( )
A. 附近渔场减产 B. 盛行西风势力增强
C. 海洋污染物扩散减慢 D. 沿岸气候变干
【3】(小题3)全球变暖对智利的影响是( )
A. 生态环境改善 B. 冰川面积缩小 C. 环境承载力加大 D. 太阳辐射增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我国东南部某区域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村落按形态而言属于( )
A. 多边形聚落 B. 带状聚落
C. 环状聚落 D. 团状聚落
【2】图中a、b、c、d四城市沿河分布,在其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是( )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中国雨带的季节推移图,完成下列问题。
【1】通常年份,当雨带位于图中①②③时,分别是( )
A. 4—5月,6—7月,7—8月前后
B. 5—6月,7—8月,8—9月前后
C. 3—4月,5—6月,7—8月前后
D. 9—10月,8—9月,7—8月前后
【2】如果雨带长期停留在②地区,我国东部地区将可能产生灾害的状况是( )
A. 南旱北涝 B. 南北皆旱
C. 南涝北旱 D. 南北皆涝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某地区大地震后救灾工作程序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救灾工作程序还可能适用于( )
A. 鼠害 B. 洪涝 C. 旱灾 D. 寒潮
【2】为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应采取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包括( )
①完善城市功能区划 ②调整产业结构 ③人口外迁
④房屋加固 ⑤组建志愿者队伍 ⑥避灾自救技能培训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③④⑤⑥ D. ①④⑤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某海域等深线和表层年平均等温线水平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1】甲处的海底地形是 ( )
A. 大陆架 B. 大陆坡 C. 海岭 D. 海盆
【2】乙处的洋流可能是 ( )
A. 日本暖流 B. 阿拉斯加暖流
C. 巴西暖流 D. 东澳大利亚暖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秋季经常出现“秋高气爽”的天气,这是因为受到以下天气系统的影响:
①低压 ②高压 ③气旋 ④反气旋
A. ①④B. ①③C. ②③D. 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某大陆海岸变迁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引起图中地表景观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
A. 大气环流 B. 地表形态变化 C. 海陆变迁 D. 人类活动
【2】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 )
A.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 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D. 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