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国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人口移动方向。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造成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A.河水泛滥 B.滑坡、泥石流
C.生态建设 D.水利工程建设
2.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以中青年为主且多跨省迁移
B.多为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
C.迁移距离较短且多省内迁移
D.自发迁移为主并待工程建成后返回
1.D
2.C
【解析】
试题分析:
1.读图,根据图中箭头方向,可以判断人口迁移方向有远离河道的,也有靠近河道的,不可能是河水泛滥的原因,A错。滑坡、泥石流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 ,图示区主要是华北平原地区,地质灾害少,B错。生态建设主要是对受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是自然和人工的结合,不会造成人口的大量迁移,C错。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因河道占地或因蓄水淹没一些土地,导致人口迁移,D错。
2.结合前面分析,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导致的人口迁移,一般的移民安置原则是就近、靠后安置,迁移距离短,且多是省内迁移,C对。一般涉及到整个村镇的迁移,人口不分年龄,A错。人口安置在农村或城市的都是自愿,不是多由农村迁到城市,B错。工程移民为主,工程建成后多是不能返回,D错。
考点:人口迁移的原因,工程移民的特征。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P处等温线向北弯曲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Q处年降雪日数不同于周边地区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河流易出现的水文灾害是________,并简述其发生过程。
(4)图示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是________。指出图示地区土地利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18~19题。
18.图中昆明以西的地区几乎没有铁路,其主要的自然原因是该地区( )
A.森林茂密,施工困难
B.保护旅游资源,防止生态破坏
C.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多高山峡谷
D.资源贫乏,人口稀少
19.图中的梧州曾是广西最大的城市,但后来的发展却大大落后于柳州和南宁,这表明( )
①河运在古代是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②政治因素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在增强
③在现代城市布局中,沿江设市已无吸引力
④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对沿线城市的分布及发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⑤沿铁路的城市布局已取代了沿江的城市布局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2-2013学年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地理卷(带解析) 题型:综合题
读我国某区域图,图中等值线为降水量线,回答下列问题。(19分)
(1)描述该区域降水量的分布特征。(2分)
(2)该区域的青海省素有“中华水塔”之称,试说明其自然地理条件。(4分)
(3)简析该区域东南部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自然原因。(3分)
(4)图中A地是我国年太阳辐射最多,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试从大气热力作用角度分析该地区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的原因。(4分)
(5)河流①流域内的主要特色农业(种植业)类型是什么?试分析其形成原因。(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届新疆兵团农二师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地理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读我国某区域图,图中等值线为降水量线,回答下列问题。(19分)
(1)描述该区域降水量的分布特征。(2分)
(2)该区域的青海省素有“中华水塔”之称,试说明其自然地理条件。(4分)
(3)简析该区域东南部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自然原因。(3分)
(4)图中A地是我国年太阳辐射最多,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试从大气热力作用角度分析该地区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的原因。(4分)
(5)河流①流域内的主要特色农业(种植业)类型是什么?试分析其形成原因。(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P处等温线向北弯曲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Q处年降雪日数不同于周边地区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河流易出现的水文灾害是________,并简述其发生过程。
(4)图示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是________。指出图示地区土地利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