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20世纪70―90年代北方与南方产区粮食增产贡献率及人均占有量的变化统计表”和“中国粮食生产分区示意图”,回答问题。
20世纪70―90年代北方与南方产区粮食增产贡献率及人均占有量的变化统计表
粮食生产指标 粮食产区 | 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 | 人均粮食占有量(千克) | ||||
70年代 | 80年代 | 90年代 | 70年代 | 80年代 | 90年代 | |
北方产区总计 其中:松辽河产区 | 53.9 11.5 | 67.3 19.7 | 85.1 31.9 | 328.4 366.5 | 400.7 495.7 | 421.5 569.5 |
南方产区总计: 其中:长江产区 | 46.1 29.7 | 32.7 24.3 | 14.9 11.3 | 334.9 352.6 | 355.1 396.3 | 328.0 379.9 |
⑴符合“光照强、热量充足、降水少、对水源依赖大”特点的粮食生产区是
A.西南诸河产区 B.内流河产区
C.东南诸河产区 D.黄河产区
⑵粮食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我国西南诸河产区的分布特点及其主要限制因素。
⑶统计结果显示,20世纪70―90年代期间,以松辽河产区为代表的我国北方产区和以长江产区为代表的我国南方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贡献率出现很大变化,请分析原因。
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地发展建设东北农业生产基地,东北走“农一牧业结合共同发展”的道路。建立了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
注:易地育肥,是指将牧区的犊羊、羔羊,在其食量大增时,送到农业区;通过喂饲粮食饲料促进其长大。
⑷分析“易地育肥”发挥了产粮区的哪些优势?它对草场建设有何意义?
(1)B
(2)分布特点:分布在地形相对平坦、水源充足的河谷地区。主要限制因素;地势高,气温低,热量不足;土层薄,土壤分瘠。
(3)变化:北方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贡献率增大,南方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贡献率下降北方产区: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有利于旱粮作物的生长;土地低平、广阔,有利于实施农业机械化生产;尤其是东北地区人均土地多,有利于规模农业的发展,生产效率提高;粮食增产潜力大。长江产区:人均土地少,单位面积产量已经很高;粮食增产潜力小。
(4)产粮区可以为牲畜提供充足的粮食饲料;牲畜育肥期间需要的人力多,产量的人口比牧区多。当牧畜的食量增大后,将它们转移到产粮区喂养,可以减少对牧区的过度放牧,减缓对草场的压力,有利于实施退耕还草。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20世纪50-90年代广东省年平均受灾情况统计表”,完成下面试题。
50年代 | 60年代 | 70年代 | 80年代 | 90年代 | |
受灾人口(万人/年) | 242 | 743 | 859 | 1226 | 1590 |
成灾农田(万公顷/年) | 18.1 | 43.9 | 53.7 | 82.0 | 89.1 |
广东省突发性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居全国之首,其中最常见的气象灾害有
A.地震、洪涝、台风 B.台风、暴雨
C.低温冷害、冰雹、滑坡 D.海啸、风暴潮、干旱
一个时期以来,广东省受灾面积和受灾人口逐年上升的趋势,原因是
A.寒潮灾害频繁 B. 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淡漠
C.季风环流改变 D.人口增长快,经济发展迅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中国粮食生产有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湖广熟,天下足”描绘了我国千百年来“南粮北运”的历史。但是,伴随着北方粮食生产供给能力的增强和南方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粮食生产与流通格局已悄然改变。北方松辽河产区和南方长江产区的粮食生产指标的变化,正是我国粮食生产区城格局变化的一个缩影。
20世纪70~90年代北方与南方产区粮食增产贡献率及人均点有量的变化
粮食生产指标 粮食产区 | 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 | 人均粮食点有量(千克) | ||||
70年代 | 80年代 | 90年代 | 70年代 | 80年代 | 90年代 | |
北方产区总计 其中:松辽河产区 | 53.9 11.5 | 67.3 19.7 | 85.1 31.9 | 328.4 366.5 | 400.7 495.2 | 421.5 569.5 |
南方产区总计 其中:长江产区 | 46.1 29.7 | 32.7 24.3 | 14.9 11.3 | 334.9 352.6 | 355.1 396.3 | 328.0 379.9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0年河南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卷 题型:选择题
读“20世纪50-90年代广东省年平均受灾情况统计表”,完成14-15题。
|
50年代 |
60年代 |
70年代 |
80年代 |
90年代 |
受灾人口(万人/年) |
242 |
743 |
859 |
1226 |
1590 |
成灾农田(万公顷/年) |
18.1 |
43.9 |
53.7 |
82.0 |
89.1 |
1.广东省突发性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居全国之首,其中最常见的气象灾害有
A.地震、洪涝、台风 B.台风、暴雨
C.低温冷害、冰雹、滑坡 D.海啸、风暴潮、干旱
2.一个时期以来,广东省受灾面积和受灾人口逐年上升的趋势,原因是
A.寒潮灾害频繁 B. 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淡漠
C.季风环流改变 D.人口增长快,经济发展迅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读“20世纪70―90年代北方与南方产区粮食增产贡献率及人均占有量的变化统计表”和“中国粮食生产分区示意图”,回答问题。
20世纪70―90年代北方与南方产区粮食增产贡献率及人均占有量变化表
粮食生产指标 粮食产区 | 对全国粮食增长的贡献率(%) | 人均粮食占有量(千克) | ||||
70年代 | 80年代 | 90年代 | 70年代 | 80年代 | 90年代 | |
北方产区总计 其中:松辽河产区 | 53.9 11.5 | 67.3 19.7 | 85.1 31.9 | 328.4 366.5 | 400.7 495.2 | 421.5 569.5 |
南方产区总计 其中:长江产区 | 46.1 29.7 | 32.7 24.3 | 14.9 11.3 | 334.9 352.6 | 355.1 396.3 | 328.0 379.9 |
(1)符合“光照强、热量充足、降水少、对水源依赖大”特点的粮食生产区是
A.西南诸河产区 B.内流河产区
C.东南诸河产区 D.黄河产区
(2)粮食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我国西南诸河产区的分布特点及其主要限制因素。
(3)统计结果显示,20世纪70―90年代期间,以松辽河产区为代表的我国北方产区和以长江产区为代表的我国南方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贡献率出现很大变化,请分析原因。
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地发展建设东北农业生产基地,东北走“农一牧业结合共同发展”的道路。建立了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
注:易地育肥,是指将牧区的犊羊、羔羊,在其食量大增时,送到农业区;通过喂饲粮食饲料促进其长大。
(4)分析“易地育肥”发挥了产粮区的哪些优势?它对草场建设有何意义?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