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读图,完成17〜18题。
17. 1650〜1750年该区域( )
A. 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B. 经历了移民开垦
C. 农业结构复杂 D. 注重生态保护
18. 进入20世纪该区域( )
A. 气候持续干旱 B. 大力发展畜牧业 C. 种植业产值降低 D. 实施了退耕还林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右图表示某地区工业发展不同阶段的生产与销售情况。读图,回答20~21题。
20. 阶段I,该地区企业生产特点有( )
①专业分工程度低②总体生产能力强 ③各企业团结协作④各企业之间联系少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1. 阶段II与阶段I相比,该地区企业发展的优势有( )
①环境污染减轻②原料渠道拓宽③规模效益增强④交易成本降低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 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下图示意江苏、陕西、西藏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及其构成(a、b、c分别为三次产业的产值) 。读图,回答1~2题。
1. 关于三省区产业结构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甲、丙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大,说明甲丙的经济较乙发达
B. 乙第一产业比重最小,是因其二、三产业发达,产值高
C. 丙第二产业比重最大,说明丙工业最发达
D. 丙第一产业产值约为甲的10倍,说明丙农民人均收入高
2. 据2008年人口统计,乙省区的人口死亡率高于丙省区,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
A. 医疗卫生水平较低 B. 居民的营养水平较低
C. 老年人口比例较大 D. 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较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11. 关于2001〜2005年间我国天然气的生产和消费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 2004~2005年天然气产量的增速和增幅都最大
② 2004〜2005年天然气消费量的增速和增幅都最大
③ 总体上天然气产量增速较快
④ 总体上天然气消费量增速较快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2. 关于2001〜2005年间我国天然气供求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始终供大于求 B. 始终供不应求
C. 由供不应求变为供大于求 D. 由供大于求变为供不应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7. 甲、乙、丙、丁对应的省区可能是( )
A. 黑龙江、内蒙古、安徽、北京 B. 西藏、黑龙江、安徽、北京
C. 内蒙古、黑龙江、北京、江苏 D. 黑龙江、江苏、内蒙古、上海
8.下列有关各省优势资源或特色产业的描述最能反映地方特色的是( )
A.甲一乳制品加工 B. 乙——胜利油田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基地
C. 丙--庐山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胜地 D. 丁--中关村是著名的“硅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下“陆地与海上风速剖面图”,回答3~5题。
3 .从生态角度分析,发展风电( )
A. 可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B. 可以获得较大的投资回报
C. 能够减轻大气污染
D. 能够实现能源的多样化
4. 为了获得相同风速的风能发电,风塔装置高度( )
A. 海洋上高于陆地 B. 陆地上高于海洋
C. 海洋上和陆地上相同 D. 据图无法判断
5. 将风电场建在海上,可以( )
A. 缓解温室效应 B. 降低建设成本 C. 实行规模化开发 D. 缓解人地矛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下图是我国区域产业C〇2减排效果比较示意图,回答19〜20题。
19. 我国节能减排的重点区域是( )
A. 中部地区 B. 南部沿海地区 C. 京津地区 D. 北部沿海地区
20. 南部沿海地区减排压力较小,这是因为( )
A. 经济发达 B. 工业结构轻型
C. 气候变化不明显 D. 以清洁能源消费为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形区典型地段的地形剖面。完成4〜6题。 4. 造成该地形区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外力及地质作用分别为( ) A. 流水、沉积作用 B. 流水、侵蚀作用 C. 风力、沉积作用 D. 风力、侵蚀作用 5. 该地形区应重点防御的自然灾害是( ) A. 洪涝 B. 干旱 C. 低温冻害 D. 滑坡、泥石流 6. 该地形区可能位于我国的( ) A.黄河下游地区 B.长江中游地区 C.云贵高原 D.珠江三角洲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5. 下图为“成都平原,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地级市空气污染综合指标对比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 可吸人颗粒物浓度平均值最大的地区是 ,so2浓度最大的地区是 。
(2) 三地区中,酸雨最严重的地区可能是 ,判断理由是 。
(3) 三地区大气污染相同点有: , , 。
(4) 简述缓解太湖平原地区大气污染的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