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图为沿20°E经线所作的某大洲地形剖面图及高空大气环流形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下图虚线表示等压面,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其中能正确表示上图中a地高低空等压面及空气运动特征的是( )
【2】能代表图中c风带的风向为( )
【3】有关b地气候叙述正确的是( )
A.常年高温多雨 B.冬季盛行西南风
C.受信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 D.常年受副高控制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美国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年调水量52亿立方米,受益于该调水工程,加利福尼亚州发展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灌溉面积最大的一个州。右图是美国加州地区的水系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
A.乳畜业 B.商品谷物农业 C.水稻种植业 D.地中海式农业
【2】受北水南调工程影响,南部灌区易引发的生态问题是
A.水土流失 B.湿地退化 C.土地盐渍化 D.土地沙漠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环境问题中,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A. 轧钢厂的噪声传到附近居民区 B. 氮肥厂的废水排入附近河流
C. 焦化厂的废气排放到天空 D. 黄土高原区严重的水土流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季风指数是季风现象明显程度的量值,反映一个地区季风环流的强弱程度。下图表示1880年~2000年东亚地区夏季风指数(a)和冬季风指数(b)距平值曲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1880~2000年间东亚地区季风环流变化的特点是( )
A. 夏季风强的年份冬季风强 B. 多数年份冬、夏季风均偏强
C. 夏季风强的年份冬季风弱 D. 夏季风强度的变化幅度比冬季风大
【2】下列年份中,我国江淮地区梅雨期最短的是( )
A. 1890年 B. 1907年 C. 1920年 D. 1980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下面世界某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③处附近海域为世界著名的 渔场,它位于a和 (填洋流名称)交汇处。
(2)若①海区有一大型油轮发生石油泄漏,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是 ,从这个角度上讲,海洋环境的保护需要 合作。
(3)若有人想利用盛行风和洋流的有利条件,乘帆船远航,从A到B,又返回到A,指出从A到B利用的盛行风名称是 ,依次利用的洋流名称是 、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亚欧大陆气温等距平线略图”。气温距平值是指该地气温与同纬度平均气温的差值。下图中,A、B两地(图中黑点)分别位于不同等距平线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若A地(大陆西岸)1月均温是5℃,则最符合B地(大陆东岸)1月均温的是
A. -11℃ B. -14℃ C. -16℃ D. -7℃
【2】下列关于导致亚欧大陆东西岸气温距平值差异主要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东岸有暖流影响且地势很高,所以数值较小
B. 东岸的太阳辐射较弱,所以数值较小
C. 西岸有暖流和西风的影响,所以数值较大
D. 西岸终年多雨,大气的保温效应明显,所以气温较高,数值较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以下左上图为世界某区域地图,右上图、下图分别为左上图中A、B所在国家部分地理要素的放大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请判断经过左上图中A国的中巴铁路(喀什——瓜德尔港)在修建中需要克服哪些自然障碍。
(2)分析右上图中从瓜德尔港到中国新疆红其拉甫的输油(气)线路对巴基斯坦国的积极影响。
(3)据上图的信息能推断出该国最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有 、 等。
(4)上图中所示国家的河流有明显的春汛和夏汛,解释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新疆第一大盐水湖艾比湖(下图),博尔塔拉河、精河、奎屯河,分别从西、南、东三个方向注入艾比湖,成为湖水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因生态恶化,已成为我国主要的沙尘暴源地之一,其直接危及到河西走廊及整个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亟需引起高度重视。
材料二:北疆铁路自新疆的乌鲁本齐市至中哈交界的阿拉山口,全长460千米,是兰新铁路的西延线,是欧亚大陆桥的一部分。
(1)北疆铁路建设的重要意义是 。
(2)艾比湖面积近年来有萎缩的趋势,其原因是 。
(3)艾比湖面积的萎缩,干涸湖底扩大,造成盐渍化和沙化;使得周边地区温差 ,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特点。
(4)本区域承接纺织工业转移,布局全国纺织产业基地对当地积极影响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