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地表水分蒸发与植物体内水分的蒸腾统称为蒸散,潜在蒸散量是实际蒸散量的理论上限,读全国及十大流域年和四季潜在蒸散量多年平均直方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关于图示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我国的潜在蒸散量自南向北递减 B. 我国的潜在蒸散量自东向西递减
C. 西南诸河潜在蒸散量的季节变化较小 D. 西北诸河潜在蒸散量的季节变化较小
【2】各流域潜在蒸散量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气温 B. 降水量 C. 河流径流量 D. 植被类型
【3】西北诸河的潜在蒸散量远大于实际蒸散量,其主要原因是( )
A. 植被覆盖率低 B. 均为内流河 C. 河流结冰期长 D. 地表水缺乏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甲、乙两区域气候类型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图中,洋流①的流向及等温线画法正确的是
A. B. C. D.
【2】与乙图中②地沿岸景观形成,关联不大的地理要素是
A. 地形条件 B. 洋流影响
C. 副热带高压和信风 D. 气压带的季节移动
【3】与乙图中③地气候类型相匹配的是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鞍山市部分工业企业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1】20世纪50年代鞍山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其形成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
A. 高科技力量雄厚 B. 水陆交通便利 C. 水资源丰富 D. 矿产资源丰富
【2】【2】上图中各企业高度集聚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存在生产协作联系 B. 共用原料和基础设施
C. 共用劳动力 D. 集中治理工业污染
【3】【3】不符合鞍山未来发展方向的叙述是( )
A. 传统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发展清洁生产
B. 治理污染,美化环境
C. 积极关停传统产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D. 大力扶持第三产业,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人口迁移是指
A. 人口地理位置永久或长期地变化
B. 人口由一个居住地到另一个居住地
C. 跨越行政区界线的人口空间移动
D. 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该人口居住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三个城市圈20世纪不同年代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选项最符合“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是( )
A.乙城市圈70年代
B.乙城市圈80年代
C.甲城市圈90年代
D.丙城市圈90年代
(2)人口迁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化过程。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乙城市圈 6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
B.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慢、水平低
C.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
D.90年代,与丙城市圈相比,甲城市圈城市化速度快、水平较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2009年4月26日,以“创新、合作、共赢、崛起”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隆重开幕,来自中部地区的山西、河南、湖北、江西、安徽六省的高层决策者及国内外1.6万客商云集合肥,共谋中部发展崛起大计。
材料二 我国中部地区局部示意图。
(1)在图示中部地区六省中,A是________省,该省由于________资源丰富而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工业基地。
(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内容:
(3)安徽省以长江、淮河为界可划分①②③三个区域,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_________(填数码)区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黄山和皖南古民居分布在________(填数码)区域。
(4)近年来,安徽省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之一。请分析说明产业转移对该省的区域发展有哪些影响。(提示:可以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回答)
经济: ,社会: ,环境: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我国A市某中学(左图所示)的旗杆影子在北京时间14:08为一天中最短。冬至前后,师生们能在学校升国旗时(北京时间10:00)看到日出。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面小题。
(1)A市位于天津市(39°N,117°E)的( )
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
(2)下列时段中,日落时杆影的指向由排球场逐渐移向篮球场的是( )
A.惊蛰到立夏
B.立夏到小暑
C.白露到立冬
D.立冬到小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2004年河北、甘肃、四川、黑龙江四省能源生产结构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与四省能源生产结构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以可再生能源为主 B. 清洁能源的比重大
C. 不利于减排温室气体 D. 有利于降低酸雨危害
【2】制约①省进一步开发水能的地理条件,正确的是
A. 水能资源蕴藏量小 B. 水能资源分布分散
C. 水能富集地人口分布稀疏 D. 水能富集地地质条件复杂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