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下列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按其内在联系正确的是

A.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明亮——大气的反射作用

B.早春和晚秋多云的夜晚不会有霜冻——大气逆辐射作用

C.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大气的散射作用

D.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大气的吸收作用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明亮——大气的散射作用,早春和深秋多云的夜晚不会有霜冻——大气逆辐射,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大气的削弱作用,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大气的散射作用。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散射、吸收作用。

点评:本题以各种自然现象考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散射、吸收作用,属基础知识题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天津期末题 题型:材料分析题

    地理高考说明中提出了四项能力考察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下面是一道2010年天津高考试题,你能利用此题所给信息将所学地理知识进行整合吗?希望你通过答题,从中悟出复习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例题: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图1中右江的流向为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广西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有何特点?请简述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西于2009年8月至2010年4月发生了旱灾,旱情分布见图2。
(3)据图2描述广西旱情的空间分布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列举两项影响广西旱情分布的自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树林是一种枝繁叶茂、根系发达的海岸植被,林中栖息着多种鸟类。广西红树林分布区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该保护区的红树林正作为旅游资源被适度开发。
(4)有红树林分布的沿岸地区,遭受特大风浪袭击后,经济损失较小,红树林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保护区管理部门在红树林景区为游客提供望远镜,或修建浮桥(见图3、图4)。请从旅游景区三要素来简要评价这种做法。
(上述(1)——(5)题不做,回答下列问题)
二、高考试题二度开发能力训练
(一)审题思维训练
1.提取挖掘本题提供的文字和图像信息
显性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隐性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命题老师受到2009年至2010年5月这个时段内哪些热点地理信息的启发,产生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背景资料进行命题设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原题“资源”再开发训练
自然地理部分
3.地球运动
    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的一些地区,一年之中阳光在正午时分可以直射到水井的井底,有的地方这种现象每年只能发生一次,有些地方却可发生两次。请回答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及所分布的地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气环境
    广西全年只分三季。每年11月至转年2月为凉季,3月至5月是暖季,6月到10月为雨季。答出凉季和雨季的主导风向及风源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陆水环境
图中所绘的河流属于我国哪条大河的水系?该水系的内河航运能力与黄河相比哪条更发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自然资源
    在地图上描出水能富集的河段。答出其原因?总结我国大江大河水能富集河段分布规律与地形、地势有何相关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灾害地理及防治
    近些年来广西、贵州、云南这些地方,常有地面塌陷形成的大小“天坑”,给工农业生产、交通及百姓居住安全形成危害,分析这种地质灾害发生的自然因素及人为诱发因素各有哪些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文地理部分
8.人口、民族及文化景观
    1953年中国政府将明朝初年的镇南关改名为睦南关,1965年再度易名称友谊关。(同年还将鸭绿江畔的安东市改名为丹东市。)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时,将历史上沿用僮族改写成壮族。(1953年将新疆迪化市改为乌鲁木齐,1954年将内蒙古的归绥市改名为呼和浩特市。)你是文科班的学生,未来的文科人才,请结合语文、政治、历史学科的相关知识评述上面提及改名文化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聚落及城市化
    广西境内的一些主要城市如南宁、柳州、桂林等都是沿江临河而兴的城市。近些年来广西北部湾沿岸地区城市化的速度发展很快,如防城、钦州、北海等地迅速发展成沿北部湾地区的重要海港城市。试分析上述海港城市迅速崛起的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工农业生产
    我国制糖工业的原料取自甜菜和甘蔗,广西是我国最大的制糖工业基地,该地区榨糖选用哪种原料?为什么广西适宜种植这种含糖作物生产?报载2009~2010年度广西糖产量比上年度减产15%,试分析造成减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地域联系
    桂林东北方向60千米处的兴安县自古就是广西与湖南两地的天然通道。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这里开凿了灵渠。发挥空间想象力,兴安县境内在广西与湖南之间是什么地形?你还能答出哪些地区因地形、地势便利被我国先人选择成为交通干线的必经之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旅游地理
    到明年六月高考结束后,学校请你组织同学安排一次赴广西旅游活动,因时间和经费问题所限,只能在广西选择一个城市,你首选哪座城市?选择和设计旅游路线主要应注意哪几方面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泥滩海岸潮间带特有的海洋木本植物群落。红树林对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防治赤潮有明显作用,有海岸“绿色长城”之美誉。40年前我国有4.2万公顷红树林,由于近几十年人类的经济活动,红树林被大量砍伐,红树林面积已减少到1.46万公顷,目前只是在海南的东寨港、广西山口、湛江高桥、深圳福田还有大面积存留。环保学者认为红树林的处境是——泪尽泣以血。
人类哪些经济活动导致红树林被大量砍伐?你对题中提及的在红树林保护区内开展旅游活动有何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分析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黄河源出巴颜喀拉山,于山东垦利县境入海。其干流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平方千米。黄河养育着中华民族,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材料一

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决口、改道最多的河流。春秋以前,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入海,河道无所约束,漫流改徙无定,时常多股河道并存。战国时期,黄河下游两岸筑堤,河道逐渐固定。由于中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水浊重,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汉文帝时黄河下游出现大规模决口。东汉初年,王景治河,随地势高低,截弯取直,修筑堤防,开辟了一条新的河道。其后,北方游牧民族人居黄河中游,大片土地由耕转牧,水土流失相对减缓。至唐末,800年间黄河下游河道相对稳定。

北宋初年,随着黄河下游河道逐渐淤高,出现悬河,“高民屋殆逾丈”。1128年,宋东京留守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于李固渡扒开河堤。黄河决口,东经豫东北、鲁西南地区,汇为入淮。此后七百多年间,黄河不再进入河北平原,夺淮入海,多次决口、改道,改变了黄淮平原的原有水系。水患遍及黄淮平原,洪水吞没大片土地,夺去千百万人的生命和财产。洪水过后形成的许多沙丘和沙坡,吞噬大量农田、房屋,淤没城市,淤塞运河,阻塞交通。明清时期,黄淮平原“农业生产日趋衰落,成为全国贫困地区之一”。

——摘编自邹逸磷《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1)概括指出北宋之前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为什么明清时期黄淮平原“农业生产日趋衰落,成为全国贫困地区之一”?

(3)据《河防一览》记载,黄河平时“沙居其六”,伏汛时“水居其二”,试说明原因。

(4)自开封以下的黄河河段向东北流入渤海,与南下夺淮入海相比会新增一种水患。指出该水患的名称并说明其发生的季节与原因。

材料二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是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然而,1972年后的26年间黄河有21年出现过断流现象。断流严重影响了黄河两岸的生态系统和人民的生产生活。

据有关方面研究,黄河断流与人口增加、经济发展、气候趋于干旱、中上游过度用水、管理不善等因素有关。

长期以来,黄河管理以防洪治理为主,水资源“自由取用”,优先满足生产、生活用水需求而忽视生态系统的需要。随着“生态水”理念的提出,1998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为主旨的新的分水方案,原国家计委、水利部联合颁布了《黄河可供水量年度及干流水量调度方案》和《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授权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对黄河水量实行统一调度。1999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正式对流域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变以往的“以需定供”为“以供定需”,根据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优化配置水资源。

2000年以来,在气候条件大体不变的情况下,黄河已经连续8年未断流。黄河已逐步重现往日奔腾不息的风采。

(5)运用政治常识分析政府在解决黄河断流问题上所起的作用。

(6)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是由不同部分构成的复杂整体,分析其中所体现的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7)结合材料,分析黄河水资源利用的实践与观念创新的辩证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