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个多月前,我还在北京,听人讲起一位艺术家的事情,我记得其中一个故事是讲艺术家和狗的。据说艺术家住在一个不太大的城市里,隔壁人家养了小狗,它和艺术家相处很好,艺术家常常用吃的东西款待它。文革期间,城里发生了从未见过的武斗,艺术家害怕起来,就逃到别处躲了一段时期。后来他回来了,大概是给人揪回来的,说他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批他,斗他。他不承认,就痛打,拳打脚踢,棍棒齐下,不但头破血流,一条腿也给打断了。批斗结束,他走不动,让专政队拖着他游街示众,衣服撕破了,满身是血和泥土,口里发出呻唤。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忽然一只小狗从人丛中跑出来,非常高兴地朝着他奔去。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边。最后专政队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哀叫,痛苦地拖着伤残的身子走开了。地上添了血迹,艺术家的破衣上留下几处狗爪印。艺术家给关了几年才放出来,他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几斤肉去看望那只小狗。邻居告诉他,那天狗给打坏以后,回到家里什么也不吃,哀叫了三天就死了。

…………

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每天清早我在院子里散步,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隔壁房屋里增加了几户新主人,高高墙壁上多开了两扇窗,有时倒下一点垃圾。当初刚搭起的葡萄架给虫蛀后早已塌下来被扫掉了,连葡萄藤也被挖走了。右面角上却添了一个大化粪池,是从紧靠着的五层楼公寓里迁过来的。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

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这绝不是容易的事。那么我今后的日子不会是好过的吧。但是那十年我也活过来了。

【1】如何理解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解剖一词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终于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倒数第二段在描写院子环境时,突出了景物什么特点?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写我与包弟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艺术家和狗的故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是指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中,作者如包弟一样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只能任别人宰割。二是指作者为了自保而送走包弟后对自己灵魂的自责、反省。

【2】不能。终于强调了正直的人在那个时代的必然命运,即与小狗包弟一样,命运受到了摧残。删去就不能表达这个意思。

【3】突出了景物破败的特点。意在表现文革使人的生存环境变得很恶劣;文革使人产生隔膜。

4从思路章法说,先说别人的事引出话题,起着铺垫、启发的作用;从思想内容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巴金与狗的故事,二者似成对照,让人看到此类事在全国并非一二,而是遍见的,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从写作效果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似乎更惨烈,而巴金与狗的故事之悲哀则在于心灵,是一种润物细无声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精神折磨。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根据语境,这里的解剖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现实层面,指自己在文革中受到冲击,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任人宰割;一是精神层面,为自己为了自保而抛弃包弟而深感自责。

【2】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终于强调了语气,暗示了命运受到摧残实为必然。

【3】衰草”“塌掉的葡萄架”“化粪池等突出了环境的破败,写出了生存环境的恶劣;无缝的砖墙意在表现文革使人产生了隔膜。

【4】本题考查文章的构思技巧。解答这类题目,主要从思想内容、结构、艺术手法(或表达效果)等方面入手,把握了答题思路,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即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司马池,字和中,自言晋安平献王孚后,征东大将军阳葬安邑澜洄曲,后魏析安邑置夏县,遂为县人。池少丧父,家赀数十万,悉推诸父,而自力读书。时议者以蒲坂、窦津、大阳路官运盐回远闻,乃开口道,自闻喜逾山而抵垣曲,咸以为便。池谓人曰昔人何为舍迳而就迂殆必有未便者众不以为然未几山水暴至盐车人牛尽没入河众乃服举进士,当试殿庭而报母亡,友匿其书。池心动,夜不能寐,曰:“吾母素多疾,家岂无有异乎?”因语其友,而友止以母疾告,遂号恸而归。后中第,授永宁主簿。历建德、郫县尉。蜀人妄言戍兵叛,蛮将入寇,富人争瘗金银逃山谷间。令闾丘梦松假他事上府,主簿称疾不出,池摄县事。会上元张灯,乃纵民游观,凡三夕,民心遂安。枢密使曹利用奏为群牧判官,辞不就,朝廷固授之。利用尝委括大臣所负进马价,池曰:“令之不行,由上犯之。公所负尚多,不先输,何以趣他人。”利用惊曰:“吏绐我已输矣。”亟命送官。数日而诸负者皆入。利用贬,其党畏罪,徒而毁短者甚众,池独扬言于朝,称利用枉,朝廷卒不问。会诏百官转对,池言:“唐制门下省,诏书之出,有不便者得以封还。今门下虽有封驳之名,而诏书一切自中书以下,非所以防过举也。”转运使江钧、张从革劾池决事不当十余条,及稽留德音,降知虢州。初,转运使既奏池,会吏有盗官银器,械州狱,自陈为钧掌私厨,出所卖过半;又越州通判载私物盗税,乃从革之姻,遣人私请。或谓池可举劾以报仇,池曰:“吾不为也。”人称其长者。徙知晋州,卒。子旦、光,从子里。光自有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池谓人曰/昔人何为舍迳/而就迂殆必有未便者/众不以为然/未几/山水暴至/盐车人牛尽没/入河众乃服/

B.池谓人曰/昔人何为舍迳/而就迂殆必有未便者/众不以为然/未几/山水暴至/盐车人牛尽没入河/众乃服/

C.池谓人曰/昔人何为舍迳而就迂/殆必有未便者/众不以为然/未几/山水暴至/盐车人牛尽没入河/众乃服/

D.池谓人曰/昔人何为舍迳而就迂/殆必有未便者/众不以为然/未几/山水暴至/盐车人牛尽没/入河众乃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乡试中选者始得参与。

B.上元,节日名。正月是农历的元月,俗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也叫元宵节。

C.门下省,官署名。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后与尚书省、中书省合成“三省”。

D.从子,侄儿。古时统指血缘隔得更远的子侄辈,后来人们将亲兄弟之子称为“从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司马池生性淡薄,孝心可嘉。他早年把数十万家资让给各位叔伯,长大后也不讲究吃住,举进士时母亲去世,号恸而归。

B.司马池为官有方,处事得当。蜀人妄传谣言,导致富人逃到山谷,县令、主簿都借故推脱,他主政县事,安抚民心。

C.司马池为人正直,直言敢谏。曹利用被贬官,只有他敢于直言;应对诏问,直陈部门之间配合不当,有违古制。

D.司马池心胸坦荡,宽容大度。他被江钧、张从革以处事不当为由弹劾而遭降职,后来他并未因此报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池心动,夜不能寐,曰:“吾母素多疾,家岂无有异乎?

(2)利用惊曰:“吏绐我已输矣。”亟命送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A new gymnasium ______ in the south of the city next month, where we will hold a sports meeting.

A. is being built

B. will be built

C. had been built

D. has been built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抄家 撕破脸 大喊大嚷 绿草如荫

B.熬煎 具乐部 坛坛罐罐 逆来顺受

C.谦意 通讯社 说谎成风 胆战心惊

D.款待 甩包袱 委曲求全 游街示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奔走的大树

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这驿站来过伟岸的松树,来过繁花似锦的野海棠,还来过秋叶如金蝶翻飞的银杏,但长则一年短则几个月就都走了。不知他们从哪里来,也不知奔向何处去。

我对树的记忆就是从奔走开始的,但那时候奔走的不是树,是我。

小时候最怕一个人走路,但偏偏有些路却非你一个人走不行,从那时候起,我对树就有了一种无由的依赖和信任。每每提心吊胆地在那山与山、村与村之间奔跑时,只要远远地望见一棵大树,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安全感,似乎那在风中哗哗摇曳的树们真在呼喊:来,到我身边来。所以当我奔向那一棵棵大树时,好像那树也迎着我奔来。也只有跑到那树下,我才敢歇一口气,擦一把头上的热汗。

那时候的树是不走的。等过上三年五载,我也长高了,胆大了,再走小时候走过的路时,发现那些树还在,就有一种老朋友重逢的感觉。

我们村最大的一棵槐树得十个孩子才能合抱,树冠能占三亩地。站在远处找我们村,那树就是标志。由于它长在一片坟茔里,所以就连那树下的灌木丛也没人敢动,密密扎扎连成一片,成了鹰鹞狐兔出没的地方。其实我们的村子基本处在槐树的包围之中,无论从哪个方向进村,迎接你的都是一棵大槐树。迎娶新媳妇进村时几班子吹手摆擂台在槐树下,送过世的老人搭路祭也是在槐树下;远行的人儿告别在槐树下,回家的游子团聚也是在槐树下。所以老人们在讲述村里发生的大事时都离不开那些老槐树。经年累月,村里的老人一辈辈走了,但那槐树还在,它们见证着村子的历史,承载着村子的信息,护佑着一村的男女老幼。秋夜里,躺在谷场上,你能听见风经过每一棵大树的脚步,能听见树与树的对话。

不只是村口,田间地头也是很有一些树的,或挺拔的白杨,或解馋的山杏,或苍劲的椿树,那树是田野的风韵。劳累时,擦一把汗,望一眼树,心头就会生出一种慰藉和希望。而在外人眼里,那以树为背景的劳作和歇息似乎都平添了几许田园的诗情画意。

万万想不到,有一天攀上走过了千百遍的山峁抬头望去时,路边的槐树不见了。站在那槐树离去的地方再向村口望去时,村口的大树也都不知奔向了何方。没有了大树遮蔽的村庄,就像失去了灵魂的人,散摊在那里,明晃晃地暴露在天地之间,任风吹雨打无遮无拦。沟畔上挂满了废弃的白色地膜,风起时像有一种悲切的呐喊,简直惨不忍暗。据说理由是分田到户了,一分地要有一分地的收入,树影响庄稼的生长。一家举斧,家家效仿,能伐的伐,能挖的挖,似乎一切只有变了现装进自己的腰包里才可靠。

冤屈的树,带着村庄的信息和留恋远走他乡。

一日出门,楼下停着一辆车,车上载着一棵大树,开车的是老家的一位相识。他说,那棵树卖了四万。我的心口一震,但又从另一方面幻想,若是各地进城的大树都能站成一道风景,对那些来自同一块土地的务工者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想那劳苦之余他们若能指认自己家乡的树木,在它下面歇歇脚、说说话,就是抹抹委屈的眼泪,也可以聊解乡愁。可惜的是人们尽管给那棵来自我们家乡的树又是搭棚又是输液,很是享受了一番城市的待遇,但它只捱过了一个夏季,在一个夜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知以何种方式奔向了何方。

人,找不到回家的路,树能够给你指引;但真到了路边连一棵树都没有的那一天,不知道人还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家?

(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以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开头,意在引出对大树的描写,说明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B.文章写在成长过程中.对树的依赖和信任,并详细叙述人与树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以此来暗示作品的主题。

C.第段中的另一方面的幻想,是指那些大树被卖到城里后,能够慰藉进城务工者的乡愁,从而肯定大树进城的意义和价值。

D.文章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成功刻画了那些从乡村奔走到城市里的大树形象,警示人们一旦失去树木,也就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2】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以奔走的大树为题,有什么深刻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He may not stay at home. ___ (如果那样的话), leave him a messag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虽然三一八惨案已经过去大半个世纪了,但是刘和珍、杨德群等青年在反动政府前表现出来的沉勇友爱、无所不为的精神,至今令人佩服。

B西方人弄不明白,面对自然灾难,中国人为什么举国支援;西方的诗人搞不清楚,面对汶川大地震,中国的诗人为什么痛心疾首,长歌当哭

C如果秦少游想步入仕途,为国出力,有的是机会与条件,因为十分欣赏他的清正廉洁的王安石广有羽翼,政治人脉极旺。

D刘和珍等进步青年在耸人听闻三一八惨案中遇害,鲁迅先生忍不住内心的悲愤,提笔写下了这篇动人肺腑的《记念刘和珍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Teachers have to constantly updatetheir knowledge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ir professional ______.(2011 .江苏)

A. consequence

B. independence

C. competence

D. intelligence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