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尖峰石阵”是澳大利亚西南部南邦国家公园(30°S附近)的一种著名石灰岩景观。石灰岩由海洋中的贝壳演变而成。在太古时代,那里被森林覆盖。从海边吹来的沙逐渐形成沙地,将森林淹埋,在原始森林枯萎、大地被风化后,沙沉下去了,残存在根须间的石灰岩就像塔一样被遗留了下来。下图为南邦国家公园“尖峰石阵”景观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尖峰石阵”形成的过程是( )
A.海水沉积、板块运动、风力沉积、风力侵蚀
B.海水沉积、板块运动、风力侵蚀、风力沉积
C.板块运动、海水沉积、风力沉积、风力侵蚀
D.风力沉积、海水沉积、板块运动、风力侵蚀
【2】“尖峰石阵”风力沉积最显著的季节是澳大利亚的( )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吉林省白城市湿地广布,近年来白城市十年九旱,成为缺水的“水乡”。下图为吉林省西部略图。完成下列各题。
【1】【1】白城形成水乡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气候与地形 B. 地形与水文 C. 植被与水文 D. 气候与植被
【2】【2】在旱灾时白城居民也很少引用湖泊和沼泽水,主要原因是( )
A. 水质盐碱度高 B. 引水工程量大 C. 保护湿地资源 D. 保障下游用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中国、美国(本土)两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二战之后,美国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
①受东北部工业区的吸引产生的
②因南北战争引起的
③因气候等环境因素引起的
④受新兴产业的吸引产生的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2】与我国20世纪50~80年代中期相比,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
①自发性人口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
②向西部地区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
③务工、经商成为人口迁移与流动的主要动力
④民工流动的人数已大大减少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B.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
C.科技发展水平D.资源状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海雾多为暖空气平流到冷海面上,水汽凝结而形成,且大部分海雾发生时,气海温差在0.5~3.0℃范围内。下图为某次海雾出现时海面以上2m高度气温与海表面温度的差值等值线(简称气海温差)和表面风场(箭头表示风向,长短表示风力大小)分布。完成下列单选题。
【1】【1】最易出现海雾的地点在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2】专家称西南气流触发了此次海雾的形成,西南气流对海雾的触发作用主要体现在
A. 提供水汽 B. 提供运动动力 C. 降低温度 D. 增加凝结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中M表示我国南方某市城郊农产品产值构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市城郊农产品产值最高的是( )
A. 花卉 B. 蔬菜
C. 稻米 D. 小麦
【2】该市城郊近年来花卉、蔬菜等农业发展迅速的原因是( )
A. 郊区地形平坦 B. 气候雨热同期
C. 市场需求量大 D. 农业技术的推广
【3】该地与哈尔滨市城郊农业相比最大的优势最可能是( )
A. 市场 B. 技术
C. 土地资源 D. 水热条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图,回答问题。
(1)写出丙地区自然带的名称,简述其成因。
(2)简述南美洲西海岸,从甲处到丁处自然带分布的特征,说明及其形成的因素。
(3)在甲、丁两处东侧山地,海拔相似,但垂直自然带分布差异显著,说明形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甲、戊两处纬度位置相近,但自然带不同,这是哪一种地域分异规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近年来,我国中部地区的A县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并为此专门规划建设了若干工业园区。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下图为A县城及其附近区域略图。
(1)分析图中水泥厂选址的合理性。
(2)众多企业选择入驻工业园区有什么好处?
(3)大批企业入驻A县,对当地带来了哪些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某地理要素随时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现象中符合该曲线变化特点的是
A.冷锋过境前后的气温变化
B.寒潮过境前后的气压变化
C.夏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D.一月份地球公转速度变化
【2】若y轴表示某国城市人口比重,则
A.①阶段城市等级体系已形成B.②阶段城市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C.③阶段大城市中心人口激增D.②阶段工业化速度加快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