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题目】读图,完成下列各小题。

1该图表示的物质循环类型是(  )

A. 生物循环 B. 岩石圈物质循环

C. 大气循环 D. 水循环

2有关该物质循环的意义,不正确的是(  )

A. 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B. 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C. 通过搬运与侵蚀,重塑地表形态,使地球面貌发生根本变化

D. 使各个地区的气温、温度等不断得到调整,有效避免了极端气候现象的出现

【答案】

1D

2C

【解析】【整体解析】

本题组意在考查学生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及水循环意义的把握。水循环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水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水循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使各个地区的气温、 温度等不断得 到调整,有效避免了极端气候现象的出现。

1】根据图示信息,该循环涉及蒸发、大气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环节,符合水循环的特点,选D

2】地球面貌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水循环过程参与了地表形态的塑造,但地球面貌并不是单纯由水循环造成的。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关于我国自然资源分布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资源﹣华北多,西南少

B. 草地﹣主要分布在东南部湿润地区

C. 林地﹣西北多,东北少

D. 耕地﹣南方以水田为主,北方以旱地为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谚语“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形象道出了天气阴晴,气压、风向之间的影响与联系,图中虚线为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某一低压中心的两条槽线。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用上述谚语来预测未来天气变化趋势,最适用的一处是

A B C D

【2】受③④之间槽线影响,③处将可能出现

A晴暖天气 B台风 C寒潮 D连绵阴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北半球某地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四地所绘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风向的是  

(2)图中①②两处的天气系统,就气流运动状况而言,分别称为  _________

(3)当天气系统过境时,常出现的天气是    

(4)图中①②两处相比,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  ,原因是   。          

(5)图中AB两处相比,风力较大的是  ,原因是  

(6)图中MN两条线附近,将可能出现锋面的是  ,且为_____(冷或暖)锋,该锋过境时,一般常出现   天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应用板块构造理论对地质地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①地中海、红海均由板块张裂而产生

②安第斯山由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而成

③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形成阿尔卑斯山脉

④海岭和造山带都是新板块的诞生处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轮船在40°N航行,某天当太阳最高时,从收音机中听到北京时间是9时,此时该船所在经度为 ( )

A. 75°E附近B. 94°E附近

C. 150°E附近D. 165°E附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以极点C为中心的俯视图”,AB是昏线,CD、CE是日期分界线,内圆表示极圈。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1此刻北京时间是(  )

A. 6月22日11时 B. 12月22日11时

C. 6月22日5时 D. 12月21日5时

2】【2此日,会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

A. 赤道地区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 B. 四川地区的白昼开始变长

C. 上海的日出时间比北京早 D. 南极地区科考繁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太阳系中与地球相邻的两颗行星是

A.金星和水星 B.木星和火星 C.金星和火星 D.土星和海王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某特大城市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图。白天人口主要指工作人口,夜间人口主要指居住人口。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的变化直接反映(  )

A. 中心商务区地价高于工业区 B. 中心商务区工业用地减少

C. 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D. 工业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2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的必备条件是(  )

A. 城市服务等级提高 B. 城市交通条件改善

C. 城市流动人口增加 D. 城市生态环境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