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末,一批批京津沪知识青年来到北大荒。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与当地黑土文化发生交流与融合的地域文化是
①华南妈祖文化 ②江南水乡文化 ③华北平原文化 ④荒漠绿洲文化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图23,回答(1)~(3)题。
图 23 非洲萨赫勒地区的相关示意图
(1)下列关于非洲萨赫勒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萨赫勒地区东西延伸位于撒哈拉沙漠北缘
B.地理位置是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之一,因为深居内陆,距海较远,所以降水少
C.商业性的定居牧业牲畜品种多样、集中规模经营
D.萨赫勒地区农牧之争加剧的根本原因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的急剧增加
(2)在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类重大环境灾难之中,萨赫勒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因为荒漠化导致的罕见大旱曾引起了20多万人死亡,并导致千百万人流离失所。下列关于导致此区域荒漠化日益严重的根源,你认为是 ( )
A.人口迁移 B.艾滋病泛滥 C.贫穷 D.种族迫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人口最多的10个国家人口数量及自然增长率(据《2002年世界人口状况》)
材料二 美国国内曾出现过四次人口迁移的高潮.第一次是19世纪中期人口大规模西移;第二次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人口由乡村大量流入城市;第三次是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第四次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地带.20世纪70年代以后,又出现人口向东北部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材料三 2007年10月17日,美国人口总数达到3亿.有关国媒体将此乐观地称作“一个新的里程碑”.一些评论家认为,美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象征着美国比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上更具活力.
(1)材料一所述国家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现代型的有几个?中国和俄罗斯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2)美国国内第二次和第四次人口迁移高潮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为什么20世纪70年代以后,又出现人口向东北部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3)一些评论家认为,美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象征着美国比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上更具活力.分析上述观点的主要依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人口迁移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对社会、经济、生态、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回答4~6题。
4.在以下人口迁移的事例中,由生态问题引发的是( )
①三峡库区移民前往东部沿海
②宁夏西部农民迁出干旱地区
③东部知识青年迁入西部边疆
④陕西南部农民搬离多灾山区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5.一般而言,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迁入区的( )
A.人口密度 B.人口容量
C.人口构成 D.人口素质
6.20世纪60年代末,一批京津沪知识青年来到北大荒。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与当地黑土文化发生交流与融入的地域文化是( )
①华南妈祖文化 ②江南水乡文化 ③华北平原文化 ④荒漠绿洲文化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3-2014学年江西省名校联盟高三12月调研考试文综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14分)读美国本土地形图和人口分布图,回答问题。
(1)分析美国地形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6分)
(2)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美国人口从东北老工业基地大量迁往西部和南部,有人说经济因素起到决定性作用,从不同年龄段分析该说法是否正确。(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元氏县2010届高三地理模拟试卷2 题型:综合题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人口最多的10个国家人口数量及自然增长率(据《2002年世界人口状况》)
材料二 美国国内曾出现过四次人口迁移的高潮.第一次是19世纪中期人口大规模西移;第二次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人口由乡村大量流入城市;第三次是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第四次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地带.20世纪70年代以后,又出现人口向东北部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材料三 2007年10月17日,美国人口总数达到3亿.有关国媒体将此乐观地称作“一个新的里程碑”.一些评论家认为,美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象征着美国比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上更具活力.
(1)材料一所述国家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现代型的有几个?中国和俄罗斯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2)美国国内第二次和第四次人口迁移高潮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为什么20世纪70年代以后,又出现人口向东北部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3)一些评论家认为,美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象征着美国比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上更具活力.分析上述观点的主要依据.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