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题目】(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绵谷【1】回寄蔡氏昆仲【2】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1】锦江在成都南,绵州在成都东北,绵谷在绵州东北。【2】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颔联写景历来为人所称道,《唐宋诗举要》云:“三四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是谓神行。”请作简要分析。

2赏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案】

1运用拟人,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连绵不尽的芳草,对自己依依不舍,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美丽的云彩为了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连自然之景都尚且有不舍之情更何况是人呢,借此强调出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表达了对锦江景物的赞美和留恋之情,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正话反说亦可)

2点明思念友人的题旨;以景作结,回头远望锦城,只见远树朦胧,云遮雾绕,用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寄写情思,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解析】

1】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立足颔联景物描写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芳草”“白云写风景之美,表达了对锦城景色的赞美;碍马”“遮楼暗写离别,运用了拟人手法,移情入物,表达了对锦城的留恋以及友人的怀念。据此并结合颔联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2】本题应结合尾联具体内容分析作答。今日因君试回首一句因君回首表达对友人的怀念,点明了主旨;淡烟乔木隔绵州写景,字表达离恨,淡烟乔木以景结情,起到了情意绵远、余味无穷的表达效果。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发() 逦() 辱(zhān) 察()

B. 地(nèn) (zhuàn) 尬(gān) 然(zhāo)

C. 防() (áo) (chāi) 亲(xǐng)

D. 倒(shuò) 肉(wān) 祐() 开(du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王勃《滕王阁序》)

,申之以孝悌之义,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白居易《琵琶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___,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杜牧《阿房宫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题。

重别梦得

柳宗元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重答柳柳州

刘禹锡

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

耦耕若便道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

【注】唐宪宗元和九年,柳宗元和刘禹锡同时奉诏从各自的贬所永州、朗州回京,次年三月又分别被任为远离朝廷的柳州刺史和连州刺史,一同出京赴任,至衡阳分路。面对古道风烟,茫茫前程,二人无限感慨,相互赠诗惜别。

【1】这两首诗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写到了歧路,三位诗人在面对歧路时所想的内容有何不同?

答:

【2】这两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相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A.阑珊 戴手饰 别出新裁 出奇不意

B.撕杀 挖墙脚 涣然冰释 礼上往来

C.躁热 哈蜜瓜 老生长谈 道貌黯然

D.嘉话 主旋律 食不裹腹 金壁辉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辍笔 随声附和 晦朔 皇天后土

B.皲裂 仗义直言 蹙额 毛骨悚然

C.蹂躏 再接再励 援列 百舸争流

D.婵娟 绿草如荫 游说 乳臭未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语段中的拼音填写出正确的词语

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诗人无所顾忌、无所掩饰地tǎn lù( )着他纯洁的心灵。诗中描写了他在父母家里的niǔ ní( )不安和对大堰河感情上的依恋,反映了诗人叛逆性格和反抗精神的萌芽。诗中,没有jiàn zhāng( )之势,没有咄咄逼人之威,他对大堰河深厚的感情,都表现在娓娓动听的陈述之中,像是自然liú tǎng( )的感情的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缀段性叙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俯拾即是。胡适曾在评价《儒林外史》时对缀段性叙事的特点进行了概括:《儒林外史》没有布局,全是一段一段的短篇小品连缀起来的。拆开来,每段自成一篇;斗拢来,可长至无穷。这种叙事方式在现代影视传媒领域广受青睐,一些中外电视系列剧具有明显的缀段性叙事特点。

然而,在文学批评史上,缀段性叙事曾被指有致命弱点。不少学者以西方小说的结构标准,借用胡适等人对《儒林外史》结构布局的论述,采论证明清长篇章回小说缺乏结构意识,认为这种结构上的缺陷,就在于叙事作品的缀段性。殊不知,和西方叙事传统不同,中国的叙事结构自有其特点。西方叙事观强调一以贯之的整体性,强调叙事的头、身、尾相统一,体现出结构的时间线性。但中国叙事传统,自先秦的史传文学始,重心就在于以人物为中心搭建的空间结构,并且外在的结构形式往往和内在的精神紧密相联。

到了现代影视大行其道的时代,胡适等人对《儒林外史》叙事方式的评点,恰成了对当今电视系列剧叙事优点的阐述。西方学者关注到的当代系列叙事的特征和要素,早在中国明清长篇叙事作品中就有所体现。西方系列剧和中国传统叙事的巧合,勾勒出的是中国传统叙事在经历西学东渐遭遇迷茫后,又在当代与世界的接轨,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传统叙事蓬勃的生命力。这恰恰反映出一种必然:在全球化、现代和后现代的背景下,随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认识、整理和挖掘,它将迸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事实上,中国传统叙事原本即有着不同于西方叙事的独特魅力和审美特征,没有任何一种西方文论能够直接拿来套用在中国叙事作品上。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更是如此,它看似体系性不强,实则形散神聚,在貌似随意、自由的评点中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凸显了评论者的主体意识和情感,更着重于阅读的同感与共鸣。明清评点派对具体作品的点评和各种批注与其说是对其他阅读者的一种指导,不如说更像是评点家在阅读上的一种个人体验和交流期待,这和时下流行的弹幕与微信点赞等网络评点在形式上不无相通,可谓是中国传统批评与当代的接轨。

当前,各种新媒介平台的搭建或设置,可以使读者和读者之间、读者和作者之间直接进行交流。可以在作品留言区留言,可以在论坛发帖跟帖,可以在微博畅所欲言,可以开启弹幕想说就说,可以在微信中尽情点赞评论……然而,多元化和便捷化的同时,也使占主体的大众评点趋向于快餐化。因此,就文学作品而言,网络上的大众评点未必真正发挥了批评的功能。很多时候,具体评点内容的简单化甚至口水化、粗俗化,似乎只能反映出被评点对象是否受大众欢迎及其程度。文学阅读不应该完全由商业利润来做主,文学批评也应该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在经典的流传和推送上奉献自己的力量。

(摘编自卢普玲《中国传统叙事与批评的当代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缀段性叙事是中国传统的叙事模式,采用这种叙事方式创作的长篇小说往往由一段一段的短篇故事连缀而成,这些故事拆分后可以独立成篇。

B.缀段性叙事虽然广受青睐,但其弱点也很突出,导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长篇章回小说在叙事结构上存在着明显缺陷。

C.西方叙事观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体现出结构的时间线性;而中国的叙事传统则注重空间结构,作品的外部结构形式与内在精神联系紧密。

D.虽然有不少学者质疑中国传统的缀段性叙事,但西方系列剧和中国传统叙事巧合的事实展示了中国传统叙事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学东渐之风的兴起,为中国传统叙事合理借鉴西方叙事观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使得中国传统叙事在当代顺利实现了与世界的接轨。

B.在评论中国叙事作品时,无法直接套用任何一种西方文论,这是因为中国传统叙事有着不同于西方叙事的独特魅力和审美特征。

C.明清评点派用点评和批注的方式来表达个人的阅读体验和交流期待,这与当下流行的网络评点有相通之处,可以视为中国传统批评与当代的接轨。

D.以大众评点为主体的网络评点借助新媒介的技术平台而异军突起,当代批评方式更加多元和便捷,但与此同时,网络评点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电视系列剧可以借鉴长篇章回小说的缀段性结构,即总体上由相对固定的几个主要人物贯穿全剧,而每一集的故事则相对独立、完整。

B.胡适等人对《儒林外史》叙事方式的评点之所以可以用来阐述当今许多电视系列剧的叙事特色,是因为这些电视系列剧体现出缀段性叙事的特征。

C.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在审美情趣上与西方文论有很大的不同,评论者在评点中不仅体现出主体意识和情感,而且更注重表达阅读同感和共鸣。

D.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网络上的大众评点不可能真正实现批评的功能,因此,不能把在网络上是否受欢迎作为衡量作品价值高低的唯一依据。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