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地球上有生物存在的条件中,不属于地球自身条件的是:
地球距日远近适中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地球表面在早期形成了海洋
地球的宇宙环境稳定安全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043
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 自然保护区是人类为了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环境而选择的典型区域,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自1956年建立首个自然保护区至今,已经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188个。有22处自然保护区被纳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
(1)到20世纪50年代,地球上有记录的生物中约________%的物种已灭绝了。
(2)最近300年里,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呈________变化的趋势。
(3)分析生物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为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为中学生,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你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2条)
(6)1993年12月29日,《生物多样性公约》正式生效,为了纪念这个日子,联合国大会决定,将每年12月29日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从2001年起,将“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由12月29日改为________月________日。
(7)关于设立“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
A.严格禁止人们采猎野生动植物
B.筹集资金建动物园
C.让更多的人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有关知识及其重要性
D.提高政府、民众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该公约是一项有法律约束力的公约,旨在保护濒临灭绝的植物和动物,最大限度地保护地球上的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以造福于当代和子孙后代。公约规定,发达国家将以赠送或转让的方式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补充资金以补偿他们为保护生物资源而日益增加的费用,应以更实惠的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从而为保护世界上的生物资源提供便利;签约国应为本国境内的植物和野生动物编目造册,制定计划保护濒危的动植物;建立金融机构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实施清点和保护动植物的计划;使用另一个国家自然资源的国家要与那个国家分享研究成果、盈利和技术。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多样性公约》属于我国环境法规体系中的 。宪法中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是制定环境法的 和 。制定其他环境保护法规的依据是 。
(2)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它包含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 。
(3)目前世界上生物物种正在以每天几十种的速度消失的原因是由于 等自然原因和 等人为原因。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 、 、加大投资、加强 教育等。
(5)中国85%的自然保护区在西部。下列重大工程建设将对西部地区保护生物多样性带来较大影响的是 。
A.西气东输 B.南水北调 C.青藏铁路 D.三峡工程 E.西电东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2-2013学年广东省惠来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带解析) 题型:单选题
对于人类来说,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片原始森林。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巴西政府对亚马孙地区大规模开发计划的实施,这片雨林的前景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回答题。
【小题1】下列自然带中,有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的是
A.亚寒带针叶林带 | B.热带季雨林带 |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
A.地广人稀 | B.自然条件严酷 |
C.难以通行 | D.技术条件落后 |
A.东南亚地区、非洲、南美洲 | B.南亚、南美洲、欧洲 |
C.北美洲、非洲、南美洲 | D.南亚、非洲、南美洲 |
A.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弱、生物生长迅速 |
B.土壤是雨林生态系统中养分储量最多的部分 |
C.大气层中每年都有大量的氧气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被雨林植物固定下来,同时又向大气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
D.热带雨林具有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