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从1869年发现并命名大熊猫,到2019年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挂牌成立,150年来对于大熊猫的保护与研究,见证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下图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大熊猫国家公园
A.地处陕青川三省,集中连片分布
B.气候较温暖湿润,没有寒潮冻害
C.以盆地丘陵为主,建设难度较大
D.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效益突出
【2】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地处岷江上游,在保护大熊猫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还应聚焦在
A.植树造林,保持水土B.退耕还草,防风固沙
C.垃圾分类,资源优化D.清淤治污,提升水质
【3】大熊猫国家公园所在地区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熊猫保护与脱贫致富双赢过程中,应该
A.大规模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增加游客数量
B.实施生态移民,当地人口全部迁至发达地区
C.合理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林产品的附加值
D.全部依靠财政拨款,避免当地生产经营性活动
【答案】
【1】D
【2】A
【3】C
【解析】
【1】读图可知,大熊猫国家公园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四川三省,公园没有集中连片,A错误。这些地区受寒潮冻害影响较小,但并不是完全没有,B说法太绝对,错误。公园分布区主要以山地为主,C错误。山地海拔较高,相对高差较大,受人类影响较小,因此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效益突出,D正确。故选D。
【2】河流上游因地势起伏大,因此应该植树造林,保持水土,A正确。岷江上游退耕还草,是为了减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不是为了防风固沙,B错误。岷江上游人口较少,生态文明建设不应聚焦在垃圾分类、资源优化,C错误。岷江上游水质较好,不需要清淤治污、提升水质,D错误。故选A。
【3】可持续发展应当追求经济、生态、社会三者共同效益。大规模发展旅游业,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A错误。生态移民中,既要充分保证迁移人口的利益,又需要满足他们安土重迁的故土情感诉求,全部迁移显然不对,B错误。发展生态农业,兼顾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C正确。全部依靠财政拨款,不符合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D错误。故选C。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我国某大城市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当①线变成②线时,则住宅功能区可拓展到( )
A. 二环路B. 三环路C. 四环路D. 环城路
【2】近年该市大型综合商场和超级市场逐渐从市中心向二、三环路迁移,主要原因是( )
①城区用地紧张,地租上涨 ②人口向郊区迁移 ③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
④二、三环路人流量更大 ⑤市中心交通拥堵
A. ①②③B. ①③⑤C. ②③④D. ②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 通辽市农科院在科尔沁沙地(见下左图)建设占地约33.3公顷的沙地生态修复试验基地:主要采用沙地衬膜(经拉沙造田平整后采取铺设衬膜形成防渗层(如下右图)技术种植水稻,并利用稻田里丰富的浮游生物和腐殖质散养鸭子、螃蟹泥鳅等。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该试验基地发展沙地衬膜种稻的主要原因是( )
A. 种植技术先进B. 劳动力充足C. 日照时数长D. 土壤腐殖质多
【2】该试验基地的水稻生产属于( )
A. 混合农业B. 生态农业C. 季风水田农业D. 商品谷物农业
【3】沙地衬膜种植水稻会( )
A. 加剧盐渍化B. 抑制土地沙化C. 改善地下水质D. 造成生物入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某城镇略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城市功能区分别是
A.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B.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
C.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D.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2】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考虑,在甲处布局印染厂主要是因为其
A.距离城市较远B.位于河流下游
C.地处盛行风下风向D.靠近铁路
【3】若乙处为新开楼盘,下列房地产开发商的广告词中,能反映其优美自然环境的是
A.毗邻大学,学术氛围浓厚B.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C.视野开阔,俯瞰全城D.绝版水岸名邸,上风上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南美洲部分区域图。
材料二:智利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是世界上铜矿储量最丰富、产量最大、出口最多的国家,被誉为“铜矿之国”。铜工业是智利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据统计,智利人每创造5美元国内生产总值。有1美元与铜矿相关;智利每出口5美元商品,其中3美元是铜产品。但是,智利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短缺,国内电力主要依靠进口化石能源作燃料。
材料三:巴拉那河、乌拉圭河上中游河道险滩、急流瀑布密集,河水含沙量大,汇合后的地势低洼,河滩宽阔。拉普拉塔河主河道长仅320千米左右,宽度却有50千米,河口最宽处可达230千米,是世界上最宽的河流,但河口处无三角洲。
(1)分析科尔科瓦多湾地区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
(2)阐述智利成为“铜矿之国”的有利条件。
(3)分析拉普拉塔河口未形成三角洲的原因。
(4)说明瓦尔德斯半岛地表植被的特征及成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 冰川物质平衡又称冰川物质收支,即积累量与消融量的差值,受大气降水(固态、液态水)气温及风等因素变化的影响。下图示意2011-2016年祁连山中段北坡“七一冰川”26个测杆点月平均物质平衡随海拔的梯度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七一冰川”月平均物质为最大正平衡的月份是( )
A.1月B.4月C.7月D.9月
【2】形成“七一冰川”1月平均物质平衡状态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低,冰川消融量少B.冷空气活动频繁,降雪天气多
C.受风吹雪影响,降雪积累少D.积雪表面返照率低,消融加剧
【3】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该地区冰川物质平衡的变化会导致( )
A.冰川扩张B.降水增多C.雪线上升D.林线下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下面工业区位选择模式图(其中线段长短表示影响程度大小),判断下列工业部门的区位选择与甲、乙、丙、丁四图相符的是
A.啤酒、制鞋、微电子、甘蔗制糖B.甘蔗制糖、微电子、制鞋、啤酒
C.制鞋、啤酒、甘蔗制糖、微电子D.甘蔗制糖、啤酒、微电子、制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 徐霞客,江苏江阴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游记》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下图为徐霞客旅行路线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写道“江流捣崆中愈骤,崆中石耸突而激湍,或为横槛以扼之, 或为夹门以束之……”此段文字描述的河流位于
A.横断山区
B.雁荡山区
C.秦岭山脉
D.长江三峡
【2】徐霞客旅行考察区域涵盖了
A.地势第一、二级阶梯
B.湿润区、半湿润区
C.外流区、内流区
D.农耕区、牧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图示意我国某山区2010年-2014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径流量的变化。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①、②、③表示的土地利用类型依次为( )
A.撂荒地、耕地、林草地
B.撂荒地、林草地、耕地
C.林草地、撂荒地、耕地
D.林草地、耕地、撂荒地
【2】据图可判断( )
A.该山区降水季节变化小
B.下渗量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
C.该山区植被以森林为主
D.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是降水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