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图是“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的含义( )

Aa输出物质和能量  b输入物质和能量  c环境的反作用  d人类的反作用

Ba滥采滥用自然资源  b任意排放有害物质  c环境质量下降  d进行国土整治

Ca有计划地开采矿产资源  b工业“三废的排放c酸雨  d治理大气污染

Da进行国土整治  b大气中SO2增多  c过量开采地下水  d土地次生盐碱化

 

答案:BC
解析:

该模式图的中心是人类,物质与能量的输入与输出都应该是对人类社会来说的。图中a应该是人类输入物质和能量,或者是说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物质与能量,这里包括合理的索取,如有计划地开采矿产资源,也包括不合理的索取,如滥采滥用自然资源;b表示人类以废弃物的形式向环境中输出物质和能量,其中包括以不超出环境自净能力为准的合理输出,也包括破坏环境的不合理的输出,如工业“三废”等有害物质的随意排放等等;c表示人类通过自身的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作用于环境之后,环境对人类产生的反作用。由于人类对环境的作用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所以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即环境的反馈作用)也有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例如环境质量下降、酸雨以及土地的次生盐碱化均属于环境反馈作用中不利的一面;d表示人类通过自身的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对环境产生的作用,它可以包括在受到环境的反馈作用之后相应采取的一些改进措施,如进行国土整治、治理大气污染等等,所以上面选项中能够正确表示a、b、c、d含义的应是B、C两个选项。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省)、文综 地理部分 题型:069

在人类社会近现代发展史上,出现过世界科技与经济中心的转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624年英国专利法)第六条规定,今后对任何新产品的真正第一个发明人可以授予在本国独占制造该产品的专利证书和特权。在授予专利证书和特权后,其他人不得使用。

--摘编自汤宗舜等《专利法》

1662年,英国查理二世颁发特许状,成立促进自然知识研究的皇家学会。……鼓励并协调全国各专业的成果,以搜集可能增进科学知识的各种资料。……1754年,“技艺、制造业及商业奖励会”成立,该会为已被确定的成就提供金钱、奖章和其他报酬。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立宪君主制,并以此淘汰了已成为社会发展桎梏的绝对君主制。

--马克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据统计,某工业大国在1870年至1900年,小学生人数由690万增加到1500万。1900年,每1万人口中平均有大学生31.4人,把其它主要国家远远甩到后面。按照同一比例,德国有8.3人,法国有7.6人,英国只有6人。

--摘编自呈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都是在英国发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是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虽然也有一些重要的发明,但内燃机、柴油机、发电机和电动机等的发明和改进,却大部分是德国人干的;而环锭纺织机、缝纫机、打字机、白热丝灯和电话,以及“泰罗制”的科学化生产管理方法,则是由这一工业大国发明的。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四2006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也步入了一个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重要时期。”“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只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下图中中国与创新型国家在科技诸方面的比较

  如下表中中国与B国GDP及三大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比较

(1)

一艘海轮于2006年1月5日上午8时(当地区时)从B国港口城市②起航,经过28天13小时到达A国港口城市①,到达时当地区时为:________月________日________时。该海轮起航时,阳光洒满海面,海轮的影子朝向________方向。

(2)

为节省燃料,海轮一路上尽可能顺洋流沿最短航线航行,在B国沿海航行时助航的洋流名称是:________。假定海轮旗帜的飘向只受盛行风向影响,则整个航程中旗帜飘向的变化依次为________。

(3)

试分析图乙中阴影区所示城市带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4)

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在17~18世纪成为世界科技中心的因素。据此分析评价政治对科技的影响。

(5)

上述材料中的“某工业大国”指的是哪一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科技经济中心逐渐从英国向该工业大国转移,根据材料三比较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6)

运用政治、经济常识分析,推动世界科技与经济中心转移的关键因素,及其对我国产业发展有哪些启示。

(7)

运用发展的观点,依据世界科技与经济中心转移的事实,论述我国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推进,环北部湾地区正在形成一个跨省区、跨国界的经济圈——环北部湾经济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环北部湾经济圈包括广东省的雷州半岛、海南省的西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部沿海和越南北部沿海地区(见下图)。该地区面临广阔的海洋,海洋生物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旅游资源丰富,是未来最具开发潜力的区域。

材料二  环北部湾地区介于东亚与东南亚之间,是重要的海上交通枢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不仅在经济上互通有无,而且对政治、外交、文化、艺术乃至社会生活都带来深远的影响。如果说中国丝绸和其他科技成就的向外传播都是对人类进步和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那么所有这些贡献,除陆路外,都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传播来完成的。

(1)分析图中①②两个城市共同的区位条件。

(2)简述环北部湾经济圈经济发展的主要优势。

(3)汉、唐、明三朝“海上丝绸之路”所到达的最远地区分别是哪里?而陆上丝绸之路从汉到唐又有了哪些发展?

 (4)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不断得到开拓的条件及其开通这条交通线的历史影响。

 (5)环北部湾地区是中国与东盟的结合部,是中国西南地区参与国际区域合作的前沿地带,区位独特,资源丰富。

    运用所学经济常识知识,说明加强环北部湾地区合作开发的意义。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