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寒带针叶林带分布在( )
A.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B.南北纬50°-70°的陆上
C.南纬50°-70°的陆上 D.北纬50°-70°的陆上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2017学年河南焦作高二下期末考(新高三定位测试)文综地理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世界某地区气候资料图(平均每月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12,月降水距平=该月多年平均降水量-平均每月降水量,本月平均气温累计=本月平均气温+上月平均气温累计)。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该地区6、7月降水距平较大是因为受到
A.江淮准静止锋的影响 B.盛行西风的影响
C.暖流的影响 D.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
2.该地区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是
A.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B.冬季严寒,不利于害虫越冬
C.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D.阴雨天气多,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7届福建省(鼓山校区)新高三第一次月考文科综合地理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由图可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 )
A.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250~1 4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B.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C.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550~1 7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D.在各坡度段中,坡度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7届福建省新高三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图为爪哇岛局部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
M地生物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平坦 B.气候优越 C.土壤肥沃 D.雷雨天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7届河北省高三上学期周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同学们可以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推测气候的形成与特征;而气候又是影响自然带分布的最重要因素。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性。
(2)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位于 (风带),请在图上相应的位置用箭头画出该风带的风向。
(3)A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对应的自然带①是 带。
(4)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上可以看出,C地在 和 的交替控制下形成地中海气候,与之对应的④地的自然带是 带。
(5)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 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 为基础的。自然带⑤⑥⑦⑧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 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 为基础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7届河北省高三上学期周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天山脚下绿洲分布属于( )
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 B.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7届河北省高三上学期周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该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判断,该山地的地理纬度可能是( )
A.5°N B.25°N C.35°N D.45°N
2.该山地同一自然带的分布南坡明显高于北坡,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海拔高度 B.水分状况 C.热量差异 D.土壤差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新高三零诊模拟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几内亚岛是世界第二大岛,分属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印度尼西亚。连绵不断的中央山脉斜贯全岛,分布有许多火山。
材料二:新几内亚岛地形图
(1)描述新几内亚岛上城市的分布特点。
(2)说明新几内亚岛多火山的原因。
(3)描述新几内亚岛的地形特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2016学年湖北省随州市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某个组团式城市布局图,各城区分散布局。完成下列各题。
1.该城市的布局模式有利于( )
A. 缩短居民出行距离 B.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C. 加强各区之间联系 D. 节省基础设施投资
2.该城市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应分别安排在( )
A. ①处和③处 B. ①处和④处
C. ②处和③处 D. ②处和④处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