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 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箭头②比①细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逆辐射 B.地面反射 C.大气削弱作用 D.地面削弱作用
3.利用人造烟雾可以防御霜冻,因为人造烟雾能使
A.①减弱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增强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7届安徽六安第一中学高三上第三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伊泰普水电站位于巴拉那河,大坝上游流域面积约82万平方千米,平均年径流量约2860亿立方米。该水电站的上游还建有23座水库,发电量较为稳定。
材料二 下图为南美洲局部地区示意图。
材料三 南美洲玉米种植历史悠久,古代“玉米文明”位于安第斯山脉。当今玉米既可作为食物,还可作为能源材料。
(1)简析伊泰普水电站发电量稳定的原因。
(2)从人地关系角度简析美洲“玉米文明”衰落的可能原因。
(3)简述图示区域发展玉米生产的农业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2017学年安徽安庆第一中学高二上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当中有我国华北地区特殊的耕作方式,称谓“垄槽耕作”,即在第一年将作物种在高起的垄上,第二年则将原本的垄挖成槽,作物仍种于垄。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有关图中各地发展特色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地农业发展最大的限制性因素是光照不足
B.B地农业发展引水灌溉最容易导致水土流失
C.C地发展河谷农业是因为该地热量条件优于周边地区
D.D E 两地要大力建设商品粮生产基地
2.F 区域农业生产的优势区位条件不包括( )
A.辽阔富饶的土壤
B. 森林、草场资源丰富
C.工业基础雄厚
D.当地广阔的市场
3.华北地区采用此种耕作方式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该地区( )
A.环境污染严重 B.水利设施不足
C.人口密度过大 D.干旱少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2017学年内蒙古高一上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 回答下列各题。
1.该地近百年气候的变化是
A. 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B. 湿冷──干冷──冷交替变化
C. 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 D. 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2.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A. 海平面下降 B. 暖冬频繁
C. 雪线上升 D. 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2017学年内蒙古高一上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世界局部地区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的M气压带是指
A.赤道低气压带 B.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C.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D.副极地低气压带
2.图中M、N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可能是
A.M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7月份
B.N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7月份
C.M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12月份
D.N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1月份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受M气压带影响,地中海沿岸多雨
B.受P风带移动影响,南亚地区夏季多雨
C.受Q风带影响,欧洲西部全年温和湿润
D.热带季风气候区受N气压带和P风带交替控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2017学年内蒙古高二上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读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下列问题。
(1)鄂毕河和叶尼塞河两河中下游地区有大片沼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乙市是西伯利亚第三大城市,工业以采矿、有色冶金及电力为主。简析其工业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
(3)近年来,甲地区计划扩大耕地规模。你是否赞成这种做法?说出你的理由。
(4)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阐释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图示区域北部海域及沿岸地区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2017学年内蒙古高二上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下面两区域局部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两个区域
A.同属一个大洲 B.同临一个大洋C.同处一个半球 D.同为发展中国家
2.甲、乙两城市的气候
A.高温期与多雨期均相同
B.高温期相同,多雨期不同
C.高温期不同,多雨期相同
D.高温期与多雨期均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7届贵州铜仁第一中学高三上第三次月考文科综合-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上图中四种地貌景观图,①~④地貌景观典型分布的地区依次是( )
A. 青藏高原、东欧平原、云贵高原、新西兰北岛
B. 云贵高原、河西走廊、山东半岛、台湾[来源:
C. 喀斯特高原、东非大裂谷、黄土高原、亚平宁半岛
D. 云贵高原、渭河平原、准噶尔盆地、夏威夷群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7届福建厦门第一中学高三上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黄河入海水量1951年大约为500亿立方米,2010年大约为140亿立方米,总体呈下降趋势,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上游水电站增多
B.中游水土流失加剧
C.流域内用水量增多
D.下游降水量减少
2.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减轻
B.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
C.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增加
D.河口地区的气候变干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