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力,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摘编自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摘编自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
材料三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和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摘编自孙中山《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1924年1月
材料四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摘编自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对比材料一、二指出孙中山改造中国的方式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上的重大发展。分析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
(4)依据孙中山的上述讲话,谈谈你能感受到的孙中山的革命精神。
【答案】(1)目的:促使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或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变化:由改良变为革命。
(2)原因:革命派向反革命势力及帝国主义妥协;缺乏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坚强的革命政党的领导;国内各种反革命势力联合并与帝国主义勾结;革命党人当时没有认清袁世凯的反动本质而拱手将政权交给袁世凯。
(3)重大发展: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客观原因:苏联的帮助(或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影响。
(4)毕生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与时俱进,不断总结革命经验教训;百折不挠的崇高的革命精神。
【解析】(1)根据材料一孙中山指出日本改革成效显著、主张仿效日本改革回答目的。材料一主张“维新”,材料二主张革命,据此回答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三中的关键词语“妥协”、“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回答原因。
(3)根据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相关知识,回答孙中山在思想上的重大发展。客观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可从孙中山为国为民不断努力、百折不挠的精神等方面回答。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2015·重庆】
Bookcrossing. Com 是一个面向全球的图书分享网站。该网站组织的分享活动有两种参与方式:一是自由分享(wild release),即把书放在指定地点,由其他参与者自由获取;二是定向分享(controlled release),即直接传递给另一位参与者。假设你是李华,请用英文写信申请参加。内容应包括:
· 表明写信目的
· 选择一种分享方式
· 简述作出该选择的理由
· 希望了解更多信息
注意:(1)词数不少于80;
(2)在答题卡上做答
(3)书信格式及开头已给出(不计入总词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集律诗、书法等多种艺术于一体,形式简单、内涵丰富、深邃。既有韵律、书法之美,又有道德、教化之功。我们既能从中感受到“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道德力量,又能被“斗寒傲雪红梅开大地实现复兴,昂首扬鬃骏马舞东风追求梦想”唤起建设祖国的昂扬斗志。这说明
A.优秀文化集多种文化形式于一体
B.楹联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C.优秀文化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墨子》:“一同天下”;《孟子》:(天下)“定于一”;《荀子》:“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韩非子》:“一匡天下”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思想家言论中“天下”的含义及其共同主张,并分析这种主张形成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中的“统”含义,并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结果与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新青年》经常刊登介绍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介绍生物的起源、医学、生理、体育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用朴素的语言讲解“猴子变人”的规律,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实在的等唯物主义观点。材料说明《新青年》旨在( )
A.借助天演论宣传变法思想 B.把反迷信作为反封建的重要内容
C.大力弘扬民主和自由思想 D.将启蒙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武当山是中国道教圣地,丹江口大坝加高后,武当山下的遇真宫面临被水淹没的危险,有关部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遇真宫山门及两翼琉璃墙体、东西宫门原址进行了垫高保护,保留了文物古建筑原貌。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有关部门这样做的依据是
①武当山建筑群作为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传统建筑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具有深远影响
③科学技术使收集、选择、储存、传递文化资源的手段发生变革,能促进文化传承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需要尊重和整体保留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中国籍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到瑞典领奖时该穿什么”这个问题曾引起网民强烈地争论。莫言想入乡随俗,倾向于穿燕尾服。但是很多中国读者却认为应该穿民族服装,比如唐装、长衫、中山装,乃至汉服。对这一争论的文化解读合理的是
①可以入乡随俗,这是对其他民族文化应有的一种尊重
②可以入乡随俗,民族文化只有凸显共性才能走向世界
③应该穿民族服装,自己民族文化的个性应该得到理解
④应该穿民族服装,固守传统是每个中国人的文化使命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中国人有句口头禅,叫作“人生在世”。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抱着什么态度面对这个世界?这是人生最大的问题,也是哲学的根本问题。这表明
A.哲学源于人们对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B.哲学对“人生在世”具有决定作用
C.哲学的任务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D.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What does the woman mean?
A.She’s learned a lot from the literature class.
B.She’s written some books on the world classics.
C.She’s met some of the world’s best writers.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