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题目】冬季,东至盛行(  )
A.东北季风
B.西北季风
C.东南季风
D.西南季风

【答案】B
【解析】A、南亚冬季盛行东北季风,故不符合题意;B、东亚的冬季风是因为亚洲高压(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之间形成的西北季风,故正确;C、东南季风是夏季形成的,故不符合题意;D、西南季风是南亚的夏季风,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问题。

(1)试分析图中荆江河段成为“地上河”的原因。

(2)简要分析洞庭湖沿岸水稻生产有利的自然条件。

(3)根据甲省的资源状况,说明适宜发展的工业部门及其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下图为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分布图。

材料二 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湿地集中分布区之一,在历史上就有“北大荒”之称。20 世纪 60~70 年代,数以万计的转业军人和知识青年奔赴“北大荒”垦荒造田,使这块沉睡的荒 芜 之地变成了“北大仓”,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现在我国已停止了开垦“北大荒”。

(1)分析三江平原沼泽广布的自然原因主要有哪些

(2)从 20 世纪 50 年代至 2000 三江平原的沼泽湿地面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析这种 变化的原因

(3)为什么要停止开发三江平原的荒地,并加以保护

(4)停止开垦后,耕地面积不再增加,三江平原发展农业的出路何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对虾主要分布在黄海和渤海,以浮游生物为食,生活在松软沉积物海底、水温10℃以上的水域,是长距离洄游、经济价值高的一年生大型虾类。中国对虾在“渤海沿海至黄海南部深水区”之间洄游。 洄游对虾在渤海沿海产卵繁殖,黄河三角洲沿海幼虾成海率高;20世纪80年代渤海对虾资源几乎衰竭,90年代随着人工繁育虾苗放流的快速发展,中国对虾产量明显的增加。下图示意渤海西南部及黄河三角洲地区。

(1)分析黄河三角洲沿海水域适宜幼虾生长的条件。

(2)阐述黄河三角洲沿海对虾秋季向黄海南部深海区迁移的原因。

(3)针对渤海对虾资源减少的现状,请你说出促进渤海对虾发展的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年青海省玉树县(96.7°E.33.1°N)发生里氏7.1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3千米。
材料二: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线图。

(1)为探测莫霍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
A.玉树
B.成都
C.上海
D.北京
(2)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我们要了解青海省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 , 其研究原理是
(3)在地壳厚度线圈中,0千米表示(面),根据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线可以推断出,玉树地震的震源(地震发生的地方)位于(地壳、地幔或地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欧洲东部第四纪冰川界线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上图示冰期中,气温最低的时期是

A. 冰期Ⅰ B. 冰期Ⅱ C. 冰期Ⅲ D. 冰期Ⅳ

2与现在相比,第四纪冰期Ⅲ时期

A. 温带自然带北界偏南 B. 山地雪线上升

C. 全球陆地总面积更大 D. 全球降水增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亚洲部分区域某日海平面气压形势图。完成下列各題。

1上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与M地天气变化相似的是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2关于丙、丁两地此刻天气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丙地风力小于丁地 B. 丙地多强劲偏北风

C. 丁地气压较丙地高 D. 丁地处锋后多降水

3丁是著名的日本北海道渔场,该渔场的成因主要是

A. 受上升补偿流影响 B. 位于寒暖流交汇处

C. 陆地径流带来养分 D. 海水清阳光能透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关于俄罗斯港口和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符拉迪沃斯托克是北冰洋沿岸的主要海港

B. 摩尔曼斯克是太平洋沿岸的主要海港

C. 圣彼得堡是波罗的海沿岸的海港,全国第三大城市

D. 首都莫斯科是全国最大城市和综合性工业中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非洲和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甲图中a、d代表的自然带的名称及自a到d一线自然带的变化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

(2)甲图中b自然带在赤道地区也有分布,分析导致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3)指出乙图中乞力马扎罗山南坡雪线低的最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