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 )
A.太阳黑子会使地球温度降低
B.耀斑爆发时,会引起地球电离层扰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C.会引起“磁暴”,罗盘指针坏掉
D.耀斑将大量能量发射至地球,引起地球上大面积干旱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2017学年河北省定州市高二下学期第一次(3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沿10°E经线所作的地形剖面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A、D两山脉和B、E两海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A山脉以东多峡湾地形
B. B海峡表层海水由西向东流
C. D山脉所在地是冬季滑雪胜地
D. E海沿岸多为海洋性气候
2.下列关于C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同纬度的120°W地区也有广阔的平原
B. 该平原土壤肥沃,河流稀少,且有较长的结冰期
C. 该平原上人口稠密,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D. 由西向东,降水逐渐减少,气温年较差逐渐变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2017学年河北省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示反映了某一自然地理现象的循环过程,该过程为
A. 海陆间水循环 B. 海上内循环
C. 沿海地区的热力环流 D. 陆上内循环
2.若此图表示亚欧大陆东部季风环流,则此季节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2017学年河南省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若下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则( )
A. ①表示水汽输送,③表示蒸发
B. 人类活动对①②③④中的①产生的影响最大
C. 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与②的作用密切相关
D. ①环节的形成必要条件是气流下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2017学年河南省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部分大气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P地对应的气压带是( )
A. 副热带高气压带 B. 赤道低气压带
C. 副极地低气压带 D. 极地高气压带
2.Q地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于( )
A. 暖湿的中纬西风 B. 干冷的中纬西风
C. 干冷的极地东风 D. 冷湿的极地东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2017学年安徽省淮南市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平行班)(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
黄土高原地区为了治理水土流失,修复生态环境,建国以来,大力开展了植被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良。但是,人工林草地土壤趋于旱化,形成了深厚的土壤干层,抑制了树木生长发育,成为“小老树”,甚至在特大干旱年份枯死;大面积的人工植被自我更新不良,难以形成稳定的群落,改善生态环境和防止水土流失的效果不理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低下。
(1)请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为黄土高原的植被恢复提出合理化建议_________________。(不少于两点)
(2)试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如果黄土高原的植被得以恢复会产生哪些影响______。(不少于三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2017学年安徽省淮南市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平行班)(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我国许多聚落名称体现了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黄土高原地区有些聚落名为“XX川”。《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为趋利辟害,这些以“川”为名的聚落选址宜
A. 紧邻河岸以方便取水 B. 接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作
C. 靠近坡地上部以防洪水 D. 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
2.在农业社会,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
A. 河流水量 B. 土壤肥力 C. 川地面积 D. 林木蓄积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2017学年吉林省松原市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结合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阴影表示的气候类型是
A. 热带雨林气候 B. 温带海洋性气候
C. 亚热带季风气候 D. 地中海气候
2.影响该气候类型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 B. 洋流 C. 大气环流 D. 海陆分布
3.以下区域不存在该种气候类型的是
A. 马达加斯加岛 B. 澳大利亚东北部 C. 巴西东南沿海 D. 美国东南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2017学年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西亚某区域图。遥感发现,近年来图中乙湖(为死海)分裂成南北两片,南片已基本成为盐滩。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甲河流
A. 水能资源丰富 B. 主要受乙湖补给
C. 自南向北流 D. 冬季水位较高
2.乙湖南北分裂的主要原因是
A. 围湖造田 B. 制盐工业发达 C. 入湖河水减少 D. 沿湖居民点增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