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区域,a为纬线,c为经线,b为晨昏线,甲、乙两点是晨昏线b与a、c的交点。冬半年的某一天,两个地理研究小组分别在甲、乙两地进行正午太阳高度的观测。甲地在北京时间12:12测得正午太阳高度为29°,乙地在北京时间12:04测得正午太阳高度为23°。读图,完成小题。

【小题1】若夏至日时乙地正午太阳高度为66°26′,则甲地纬度可能为        (  )。

A.50°N B.53°N C.41°N D.47°N
【小题2】有关图中甲、乙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两地同时看到日出 ②两地日落的时刻相同 ③甲地在北京东北方向 
④乙地在北京东南方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小题1】C
【小题2】C

解析【小题1】根据在同一天甲地测得正午太阳高度为29°,乙地测得正午太阳高度为23°可知,两地的纬度差为6°。根据夏至日时乙地正午太阳高度为66°26′,可算出甲地正午太阳高度为72°26′。将各选项代入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知HA=90°-|φ-δ|=90°-|50°-23°26′|=63°26′,A错;HB=90°-|53°-23°26′|=60°26′,B错;HC=90°-|41°-23°26′|=72°26′,C正确;HD=90°-|47°-23°26′|=66°26′,D错。
【小题2】由图中信息可知,甲、乙两地所在的晨昏线b呈东北—西南走向,为晨线,两地同在晨线上应该同时看到日出,①正确。两地处于不同经纬线上且昼长不同,因而日落时刻不可能相同,
②错误。根据题中“甲地在北京时间12:12测得正午太阳高度为29°,乙地在北京时间12:04测得正午太阳高度为23°”,可计算得出甲地经度为117°E,乙地经度为119°E。结合上题可知甲、乙两地皆在北京(40°N,116°E)东北方向,③正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甲、乙、丙、丁为不同纬度的四个地区,乙地主要粮食作物为春小麦,丁地盛产茶叶、毛竹。读表,回答小题。

地区




夏、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之差

46°52′

46°52′
【小题1】四地自转线速度由小到大排序正确的是   (  )
A.甲丙丁乙
B.丁丙乙甲
C.丁乙甲丙
D.乙丁丙甲
【小题2】甲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  )
A.0°
B.23°26′
C.46°52′
D.9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为利用雨水而设计的房屋效果图,收集到的雨水可用于洗车、冲厕等。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所示的雨水处理方式,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A.下渗 B.径流 C.蒸发 D.水汽输送
【小题2】该类房屋的雨水处理方式,最突出的效益是
A.补充城市地下水 B.减缓城市内涝
C.缓解城市缺水 D.提升居住环境质量
【小题3】推广该类房屋,能获得综合效益最大的城市可能是   
A.拉萨 B.吐鲁番 C.北京 D.呼和浩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图为黄山“天狗望月”景观,“天狗”是由花岗岩组成,独居峰顶,翘首望月。读图回答小题。

【小题1】“天狗”的岩石类型及形成的地质作用对应于下图中的            (  )。

A.c、① B.a、② C.e、③ D.d、④ 
【小题2】将棱角分明的花岗岩,塑造成栩栩如生的“天狗”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风化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读我国某城市气候统计表。完成小题。

 月份
项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风力≥8
级的日数(天)
1.5
1.9
3.7
5.6
3.6
1.0
0.6
0.3
0.4
0.8
1.4
0.6
平均气温(℃)
-3.2
-0.7
6.4
13.7
21.2
26.0
27.3
26.3
20.6
14.4
6.3
-0.7
降水量(mm)
3.3
7.3
9.1
43.2
33.3
54.5
247
166
48.9
26.2
26.0
3.5
【小题1】该城市可能位于                                                   (  )。
A.鄱阳湖平原 B.宁夏平原
C.成都平原 D.黄淮平原
【小题2】该地最主要的降水类型是                                       (  )。
A.对流雨 B.锋面雨
C.地形雨 D.台风雨
【小题3】实际观测发现,该城市5月份的光照条件优于7月份,其主要原因是(  )。
A.大气中云量较少 B.白昼时间长
C.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D.地面温度较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在下图所示的城市群内,既有大城市,又有中等城市和众多小城市。其特点是把大城市多种职能分散到中、小城市,城市之间的距离10-20千米,以快速交通网络连接。城市和交通线间是面积约400平方千米的绿色沼泽和农业用地,被称为“绿色心脏”。据此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该城市群发展的优势条件为
①位置优越,商贸发达②交通便利,协作紧密 ③地势低洼,峡湾众多④河网密布,水能丰富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①
【小题2】位于该城市群的“绿色心脏”的功能为
A.粮食供给基地B.改善城间环境C.缓解海水入侵D.提供生活水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我国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2000年人口普查排在前五位的是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江苏省。
材料二:下图为我国东、中、西部第五次人口普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有关人口密度统计图。

材料三: 2013年11月15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宣布“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小题1】分析材料一,第六次人口普查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省份与第五次普查相比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按常住人口分,河南人口数由2000年的第一下降到了2010年的第三,但这不能说明其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B.按常住人口分,广东人口数由2000年的第三上升到了2010年的第一,主要是因为这十年中广东经济飞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劳动力就业。
C.第五、六次人口普查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省份都是中部和东部省份,反映了我国人口集中在黑河—腾冲一线东南的地理分布现象
D.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十年来我国人口分布向经济发达地区倾斜的趋势仍在继续,东部发达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小题2】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00年一2010年间我国总人口增长较慢,中西部增长慢。主要因为计划生育的严格实施导致的。
B.2000年一2010年间人口密度增长最快的是东部地区,因为经济发展、医疗卫生进步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其他地区高。
C.2000年一2010年间我国人口密度变化特点,说明我国西部地区将首先进入“低-低-低模式”。
D.2000年一2010年间我国人口分布,东、中部人口密度增加,西部略有下降。
【小题3】 材料三中,“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一人口与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主要基于我国(    )
A.“未富先老”、劳动力短缺、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等问题日益严峻。
B.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我国应通过鼓励生育适应发展。
C.城市化速度加快,农村劳动力出现短缺。
D.西部经济大开发,需求实现更多的人口迁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右图所示为某经线,N、S为极点,P为2013年2月19日晨线和此经线的交点,且沿该经线移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日P点北移
B.P点最北可以到达北极点
C.P点往南移动,北极地区出现极夜
D.当P点到达最北位置时,该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水在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中的运动过程称为社会水循环。下图为社会水循环概念框架图,图中甲、乙、丙、丁四处表示自然水系统、外部再利用、废水处理和给水处理,其中乙环节应为                                    (  )。

A.给水处理B.外部再利用
C.废水处理D.自然水系统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