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题目】有关我国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东半球,跨南北半球

B. 大部分位于热带地区,纬度较低

C.领土最北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

D.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东临太平洋,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从半球位置来看,我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A错误;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故B错;我国疆域辽阔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故C错;向我国西靠亚欧大陆,东临太平洋,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故D对。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

(1)在图中画出地球公转的方向。

(2)图中ABCD四地,为冬至日的是___________地,贵阳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___________

(3)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1685-21日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奥运会举行期间,里约热内卢的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___

(4)当地球处于B地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B点到C点,贵阳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趋势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昼长变化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我国东部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发展的共同区位优势条件是 ( )

A.矿产资源丰富B.劳动力成本低

C.淡水资源充足D.交通运输便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应控制在(  )

A. 12亿左右 B. 15亿左右 C. 60亿左右 D. 16亿左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韶山旅游管理局将主景区内的酒店、宾馆全部改成稻田,其主要目的是

A.提高该区历史文化价值B.扩大其旅游环境承载量

C.恢复原有背景环境D.体现对伟人的尊敬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图2示意台湾省1987年、1997年和2007年的人口金字塔图。读图2,完成下列各题。

【1】三幅图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abc Bbca Ccba Dcab

【2】从1997年到2007年的人口变化过程能够明显反映台湾省

A人口出生率下降

B人口死亡率不断上升

C平均寿命延长,女性长于男性

D平均寿命缩短,女性长于男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我国按区域经济状况,可分为东部、东北部、中部和西部四大地区。下表为2010年四大地区之间人口流动情况(单位:万人)。读表回答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该年人口净流入量为正数的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煤炭和石油资源丰富,是我国主要能源基地 B. 水能资源丰富

C. 是西气东输的主要输入地 D. 是西气东输的主要能源地

2四大地区中,该年相互间人口流动总量最少的两个地区的共同特征是( )

A. 我国棉花的主产区 B. 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

C. 水能丰富的地区 D. 西电东送的输出地

3形成区际人口流动主流方向的主要原因是( )

A. 东部地区第二、第三产业比较发达且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劳动力

B. 东部地区人口比中、西部地区稀疏

C. 东北地区人口相对稀疏,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

D. 中、西部地区人口稀疏,资源开发吸引大量劳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以北极为中心的局部大气环流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气压带),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所在地的气压带名称应该是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副热带高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2】如图所示期间,以下地理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A.我国华北地区寒冷干燥

B.北极点附近出现了极夜现象

C.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

D.我国昼长夜短

【3】北半球1月份,副极地低气压带断裂成块状,是因为该气压带

A.被陆地上的高压切断

B.被海洋上的低压切断

C.被陆地上的低压切断

D.被海洋上的高压切断

【4】当北半球为夏季时,下列所叙述的地理现象中,正确的是

A.我国东部地区的风向由大陆吹向海洋

B.印度低压最为突出

C.北太平洋上形成了夏威夷低压中心

D.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中国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A. 由农村到农村的迁移 B. 由城市到农村的迁移

C. 由城市到城市的迁移 D. 由农村到城市的迁移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