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图为三圈环流的组成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处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由运动原因形成
B.②处为副极地低气压带,由动力因素形成
C.③处气压带的形成一定是动力因素
D.在①③影响下的地区,较为湿润
B
①气流上升,则形成低压,不可能为高压带,故A错误。②为冷暖气流相遇而形成的极锋,形成副极地低压带,为动力原因形成。B项正确。③气流下沉,则形成高压,可能为副热带高压,由动力原因形成,也可能为极地高压,由热力原因形成。故C项错误。D项①气流上升,则降水较多。而③气流下沉则降水少,故错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形成三圈环流的因素有(  )
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③太阳辐射对高低纬的加热不均
④地转偏向力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读图题

(25分)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分析图中婆罗洲的地势特征,并说明判断理由。(4分)
(2)图中甲、乙两地风向存在明显季节差异,试分析7月份两地风向的差异及其原因。(60分)
(3)分析图中聚落的分布特点。结合图示评价婆罗洲内河运输的自然条件。(10分)
(4)浙江某开发商拟在婆罗洲承包土地种植橡胶,承包前要进行实地考察,请你利用所学农业区位等地理知识,帮助该开发商写出实地考察的内容。(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列关于亚洲季风和季风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亚东南季风是由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形成
B.东亚季风的主要成因是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C.各类季风气候特点是雨热同期,四季分明
D.形成季风的原因有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因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读图题

读甲乙二图,回答问题。
 
小题1:在甲图中画出甲地的风向。比较甲乙两地的风力大小,并说明原因。
小题2:图甲中天气系统A到达北京时,北京的天气状况怎样?
小题3:在图乙中画出875、900、925、950百帕四条等压线,并判断该图所示天气系统的类型。
小题4:图甲中A和图乙中的天气系统强烈发展可能成为自然灾害,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图甲中的A天气系统
图乙所示天气系统
自然灾害名称
 
 
对农业的影响
不利:
有利:
不利:
有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列有关南亚季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是形成南亚季风的原因之一
B.南亚夏季风主要受亚洲高压影响
C.受南亚夏季风影响时,印度西南部温和少雨
D.受青藏高原阻挡,我国不受南亚季风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读图,回答15—16题。

小题1:图中字母D代表的气压带、风带为
A.副热带高气压带B.中纬西风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D.东北信风带
小题2:某地C和D交替控制,该地所属的气候类型为
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沙漠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D.地中海气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形成沙尘暴的条件主要是干旱、大风、较旺盛的上升气流,若大气对流中出现逆温现象,可抑制沙尘暴。读下田.完成22-24题。

小题1:若E处的高度为1000米,气温为一l0℃,要抑制沙尘暴的发生,F地的气温至少应降到(  )
A.16℃  B.一6℃C.4℃D.一4℃
小题2:图右侧是F地某日气温变化曲线图。该地最有可能出现沙尘暴的时段是(  )
A.①时段B.②时段 C.③时段D.④时段
小题3:若只考虑风力与沙源因素,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暴以冬春季最多。者再考虑地面状况及空气对流因素,则尤以初春最多,原因主要有
①初赛与冬季比较,初春的土质更加松软干燥
②初春与冬季比较,初春的大风天气显著增多 
③初春与冬季比较,初春出现逆温现象的时数增加 
④初春与冬季比较,初春出现逆温现象的时数缩短
A.①③B.②④C.①②④ D.②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图为北半球近地面某气压场中的受力平衡的风向图,读图回答23~25题。

小题1:图中字母a代表的是(    )
A.水平气压梯度力 B.地转偏向力C.摩擦力D.近地面风向
小题2: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风向最终(     )
A.与等压线垂直B.与等压线斜交
C.平行于等压线D.呈漩涡状
小题3:近地面风向不完全与等压线平行的原因是    (     )
A.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B.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C.惯性离心力的影响  D.摩擦力的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