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题目】 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下图为“地球仪示意图”。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地球仪

A. 所见范围为东半球B. 与地球的形状完全相同

C. 经纬线都是圆圈状D. 地轴与纬线所在平面垂直

2北京市某同学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的过程中,需要做到

①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②地轴倾斜的角度保持23°26′不变

③沿椭圆轨迹顺时针水平移动地球仪

④使“地球”公转的同时还在自转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3甲、乙、丙三地

A. 全部位于热带B. 丙地自转线速度比甲地略小

C. 甲地日出时刻最早D. 乙、丙两地日出时刻总相同

4甲、乙、丙三地可能相同的地理现象是

①昼长时间

②正午太阳高度

③自转角速度

④气候类型

⑤地转偏向力

A. ①②③B. ①②④

C. ④⑤⑥D. ②④⑥

【答案】

1D

2B

3C

4A

【解析】

1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东半球的范围为20°W向东到160°E,读图可知,图中地球仪所见范围既包括东半球又包括西半球;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仪是一个正球体,并非完全相同;经线是半圆,纬线是圆圈;地轴与纬线所在平面垂直,D项正确。

2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轴倾斜的角度保持66°34′不变,沿椭圆轨迹逆时针水平移动地球仪,使“地球”公转的同时还在自转,①④对,B项正确。

3甲、乙位于30°N,为北温带,丙位于南回归线上;丙地纬度数小于甲地,自转线速度大于甲地;三地均位于中低纬度,昼长相差不大,甲地最靠东,故日出时刻最早;乙、丙两地位于同一经线上,但只有在二分日时,日出时刻才相同,C项正确。

4甲、乙位于30°N,丙地位于23°26S,二分日时,全球昼夜等分,三地昼长相等;当太阳直射点位于30°N23°26S纬线的中间纬线上,即3°17N时,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三地角速度相等;由三地的经纬度以及海陆位置可知,甲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乙地为地中海气候,丙地为热带草原气候;甲、乙位于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右偏,丙地位于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左偏,故①②③对,A项正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季节冻土日数是指土层中的水被冻结的天数。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甲地区种植水稻原本以地表水灌溉为主,后来打井抽取地下水灌溉,发展“井灌种稻”。目前,俄罗斯正计划将其远东地区的数百万公顷闲置土地以象征性的租金长期租给外国人耕种。

(1)指出图中季节冻土等日数线的走向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2)指出甲地区发展“井灌种稻”的有利水源条件,并分析该条件的主要成因。

(3)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说明甲地区不宜盲目扩大水稻播种面积的原因。

(4)近年来中国人到乙地区租种土地现象不断增多,分析其社会经济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2013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规划目标到2020年),从开发内容上将全省划分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代表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分别是

A. Ⅰ、Ⅱ、Ⅲ B. Ⅲ、Ⅰ、Ⅱ

C. Ⅱ、Ⅲ、Ⅰ D. Ⅰ、Ⅲ、Ⅱ

2三类区域中

A. 铁路建设成本Ⅱ区一般大于Ⅲ区

B. 区间人口迁移主要由Ⅱ区迁到Ⅰ区

C. 商业点密度Ⅲ区一般大于Ⅰ区

D. 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主要是Ⅱ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遥感技术中,可以根据植物的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上图中,重度病害植物反射率高于健康植物反射率的波段是 ( )

①红外线 ②X光 ③可见光 ④紫外线

A. ①②B. ②③

C. ③④D. ①③

2根据图中的原理,可用遥感技术直接 ( )

①划分植物类型 ②判读植物生长的土壤类型

③监测树木的生长状况 ④估计粮食作物的产量

A. ①②B. ②③

C. ③④D. ①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贺兰山是我国生态荒漠化治理保护的前沿阵地,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到黄河、银川平原、河套平原,并波及西北、华北及其他地区。经过10多年封山育林,贺兰山已成为一道生态屏障。

(1)图中Q、R两地的荒漠化类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贺兰山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试举例说明。(任答2项即可)

(3)分析两地荒漠化出现差异的原因。

(4)为了保护铁路,人们在R地铺设了草方格沙障,分析铺设草方格沙障所起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 2017年11月至2018年4月,中国进行了第34次南极考察。2018年2月7日,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选址奠基仪式正式举行。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待建站位于昆仑站的

A. 东北B. 东南C. 西南D. 西北

2待建站到南极点的距离约为

A. 800kmB. 1000kmC. 1700kmD. 2000km

3五星红旗在我国待建站的上空迎风飘扬。依据所学知识推测五星红旗常年飘扬的主要方向是

A. 东南方向B. 东北方向C. 西北方向D. 西南方向

42月7日,当待建站正午时,北京时间约为

A. 2月8日7时B. 2月7日9时C. 2月7日15时D. 2月7日17时

5我国进行第34次南极考察期间

A. 地球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B. 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小后变大

C. 太阳直射点向南回归线移动D. 南极大陆为极昼且其范围先变大后变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 欧洲鳗孵化于马尾藻海,幼体随着洋流到达欧洲西部沿海,然后进入河流生活,成年后回到马尾藻海,产卵后死亡。下图为欧洲鳗孵化海域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表示马尾藻海所属北大西洋海域中低纬度海区洋流分布规律的是

A. B.

C. D.

2欧洲鳗从马尾藻海西南部迁往欧洲,首先借助的洋流是

A. 寒流,从西南向东北流动B. 寒流,降温减湿

C. 暖流,东南信风影响形成D. 暖流,增温增湿

3表示图中世界著名渔场位置的是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 南美洲的“瓶子树”,因其独特的体型而闻名。多雨时期,它利用发达的根系,最大限度地吸收并贮存水分;干旱季节,则通过落叶或开花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和损失。左图为“瓶子树”景观图,右图为南美洲地图。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瓶子树”主要分布在

A. 甲地B. 乙地C. 丙地D. 丁地

2“瓶子树”储水的时期为

A. 4月-9月B. 6月-9月C. 7月-8月D. 10月-次年3月

3影响“瓶子树”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 地形B. 气候

C. 洋流D. 海陆位置

4“瓶子树”奇特的模样与功能是气候、植物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 适应性B. 开放性

C. 差异性D. 整体性

5甲-乙-丙-丁地自然景观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A. 纬度地带性(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 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 垂直地带性(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 非地带性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北京时间12月1日01时29分,美国阿拉斯加发生7. 2级地震,震源深度40千米,震中位于阿拉斯加的安克雷奇,下图为美国阿拉斯加地区简图,图中南北方向连接油田的线是阿拉斯加输油管道,这是世界上第一条深入北极圈的输油管道。有近一半的输油管道架空修建并采用泡沫塑料保温,有比较 完善的杭地震措施,在平坦地带也采用“之”字形铺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本次地震发生的原因是该地位于

A. 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 B. 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C. 太平洋板块与亚洲板块的消亡边界 D. 太平洋板块与亚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2阿拉斯加输油管道在平坦地带采用“之”字形铺设的原因是

A. 减轻地震和冻土的冻融对管道的破坏

B. 增加管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减轻管线附近单位面积地面的承受压力

C. 增加管线长度,减缓输油速度,防止管道爆裂

D. 为管道可能发生的纵向移动和横向移动预留空间

3下列有关阿拉斯加及其附近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从历史角度看,人口自然增长是其人口增长的主要方式

B. 阿拉斯加的主要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

C. 阿拉斯加对外联系主要依靠海运和空运

D. 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影响阿拉斯加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