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在地理学习中,同学们常常通过绘制示意图的方式来理解相关知识。回答1—3题。
1、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四幅示意图表示地球绕日公转,绘图正确的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下列图示中,正确表示1月1日前后日照情况的是
[     ]
A、
B、
C、
D、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茂名市2007年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地理试卷-新人教 题型:043

读下列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山地对海洋气流的影响,不仅造成山坡两侧的天气差异,而且对山坡两侧的气候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某海滨城市一所学校的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实地考察了学校附近的一座山地。?

  材料一 研究小组从M地出发,如图所示。沿途能看到阔叶林、混交林、灌木林、草甸等自然景观。

  材料二 在考察过程中,起初空气潮湿,气温每百米降0.8℃。海拔1000米后,空气逐渐干爽,气温每百米降低0.5℃。翻过山顶往下,气温每百米升高1℃。

  材料三 气温与所能容纳水汽的关系如图。

(1)

计算同一海拔高度A、B两地的气温。

(2)

在爬山过程中,同学们能观看到下列自然景色吗?试解释你的判断

①高山积雪:________

②云海奇观:________

(3)

研究小组沿途看到的自然景观变化反映了________规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下列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山地对海洋气流的影响,不仅造成山坡两侧的天气差异,而且对山坡两侧的气候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某海滨城市一所学校的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实地考察了学校附近的一座山地。

材料一 研究小组从M地出发,如图所示。沿途能看到阔叶林、混交林、灌木林、草甸等自然景观。

材料二 在考察过程中,起初空气潮湿,气温每百米降0.8℃。海拔1000米后,空气逐渐干爽,气温每百米降低0.5℃。翻过山顶往下,气温每百米升高1℃。

材料三  气温与所能容纳水汽的关系如图。

(1)计算同一海拔高度A、B两地的气温。

(2) 在爬山过程中,同学们能观看到下列自然景色吗?试解释你的判断

①高山积雪:                            

②云海奇观:                           

(3)研究小组沿途看到的自然景观变化反映了                    规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1届江苏省苏州市红心中学高三摸底考试地理卷 题型:综合题

读下列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山地对海洋气流的影响,不仅造成山坡两侧的天气差异,而且对山坡两侧的气候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某海滨城市一所学校的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实地考察了学校附近的一座山地。
材料一 研究小组从M地出发,如图所示。沿途能看到阔叶林、混交林、灌木林、草甸等自然景观。
材料二 在考察过程中,起初空气潮湿,气温每百米降0.8℃。海拔1000米后,空气逐渐干爽,气温每百米降低0.5℃。翻过山顶往下,气温每百米升高1℃。
材料三 气温与所能容纳水汽的关系如图。
(1)计算同一海拔高度A、B两地的气温。(2分)
(2) 在爬山过程中,同学们能观看到下列自然景色吗?试解释你的判断(6分)
①高山积雪:                           
②云海奇观:                           
(3)研究小组沿途看到的自然景观变化反映了                   规律。(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0-2011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三摸底考试地理卷 题型:综合题

读下列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山地对海洋气流的影响,不仅造成山坡两侧的天气差异,而且对山坡两侧的气候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某海滨城市一所学校的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实地考察了学校附近的一座山地。

材料一 研究小组从M地出发,如图所示。沿途能看到阔叶林、混交林、灌木林、草甸等自然景观。

材料二 在考察过程中,起初空气潮湿,气温每百米降0.8℃。海拔1000米后,空气逐渐干爽,气温每百米降低0.5℃。翻过山顶往下,气温每百米升高1℃。

材料三  气温与所能容纳水汽的关系如图。

(1)计算同一海拔高度A、B两地的气温。(2分)

(2) 在爬山过程中,同学们能观看到下列自然景色吗?试解释你的判断(6分)

①高山积雪:                           

②云海奇观:                            

(3)研究小组沿途看到的自然景观变化反映了                    规律。(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